
新加坡諮詢公司黑箱研究公布的調查顯示,較少國人樂意分享關於個人和態度的資料,更多人反而樂意分享自己的行為數據。(圖/iStock)
新加坡是東南亞數碼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社交媒體被廣泛使用。然而據新加坡諮詢公司黑箱研究(Blackbox Research)的調查,有將近八成國人卻對社交媒體搜集他們的個人數據感到不舒服,這也顯示國人對社交媒體的安全存有疑慮。
黑箱研究今年3月針對各國人民對社交媒體的看法,在20個國家訪問了2萬4000人,並公布調查報告。只有22%的新加坡人對社交媒體搜集他們的數據感到舒服,少於29%的全球平均值,也比馬來西亞(28%)、越南(32%)、泰國(45%)等鄰國低。
黑箱研究總裁兼創辦人戴維·布萊克(David Black)受訪時說,新加坡人跟其他數碼化國家的人民一樣,對社媒公司搜集和使用他們的數據越來越謹慎。「隨著數碼生活普及,國人看到各平台之間互相交換各種信息。雖然他們知道這樣會讓他們獲得更客制化的產品和服務,但也了解分享太多個人資料的潛在危險。」
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政策研究所社會與文化部門主管孫婉婷說,在東南亞,新加坡人最在乎數據隱私,可能代表他們不信任搜集這些數據的企業的資安能力。近年新電信、新加坡保健集團、策安保安等個人資料遭盜取,或許影響了公眾的信心。
較多人樂意分享行為數據
報告也指出,較少國人樂意分享關於個人(13%)和態度(15%)的資料,更多人反而樂意分享自己的行為數據(38%)。
布萊克解釋:「新加坡人知道社媒和其他科技公司須要他們的行為數據,以更了解他們的購物習慣、喜好和要求等,讓平台和商家推出針對性的促銷和推薦。另一方面,提供個人和態度資料則較被視為侵犯隱私,對身為消費者的國人沒太多直接好處。」
孫婉婷對國人較不樂意分享關於個人和態度的資料感到意外。「或許這跟分享的對象有關。例如,國人可能較願意跟研究人員分享這些數據,因為可以影響政策制定或幫助科學發展;他們不大願意跟企業分享這些資料,可能是擔心侵犯隱私。」孫婉婷認為有必要對此做更詳盡的研究。
孫婉婷認為,國人可能是因為公共利益才較願意分享行為數據:「這項調查是在新加坡暴發疫情的一年後展開的,國人已經習慣使用合力追蹤器和SafeEntry。所搜集的行為數據包括到訪地點、時間、同伴等,大家認為這是為了抗疫,所以可以接受。」
多數人從主流媒體獲取消息
另一方面,黑箱研究的調查也發現只有13%國人以社媒為主要新聞來源,比28%的國際平均數要低。有38%國人則表示完全不靠社媒獲知新聞,這顯示還是有很大一部分人相信和依賴傳統新聞媒體。
布萊克說多數新加坡媒體隸屬於幾個大集團,不少國人喜歡直接上這些主流媒體的線上平台閱讀新聞。「此外疫情出現了很多假新聞,可能令新加坡人更喜歡從主流媒體獲取消息,以確保消息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年長人士特別如此。」
對於新加坡人偏愛從傳統媒體獲取新聞,孫婉婷不感意外,認為國人不相信社媒有兩大原因。第一,更多人意識到社媒充斥著假消息。政策研究所去年的調查便發現,人們通過社媒經常接觸和誤信假消息。第二,人們知道傳統媒體記者會核實消息才出版新聞,而社媒的消息缺少了核實過程。
如何提升人們對社媒的信任
在數據分享和新聞來源方面,新加坡人顯然不大相信社媒。那應該採取什麼行動來提升大家對社媒的信任度?
孫婉婷認為,大家不大信任社媒主要是因為擔心個人數據被盜,並覺得社媒公司數據使用缺乏透明。「社媒公司雖然公開闡明如何使用用戶的數據,但很多詞語和條件太過技術性,普通人難以理解。研究顯示,關鍵在於公開透明及溝通,有助於讓用戶同意使用他們個資。社媒公司的清楚溝通能安撫用戶的恐懼和疑慮。」
孫婉婷說,每個國家的情況不同,各國政府除了要互相合作,也應該跟學者和公民社會一起討論對策。孫婉婷認為目前的發展趨向政府干涉科技巨頭的運作,「各國會互相參考如何在言論、市場控制或數據使用方面監管這些科技巨頭。」例如,美國政府對四大科技巨頭(蘋果、谷歌、亞馬遜和面簿)的反壟斷調查報告去年底出爐,美國眾議院認定它們存在壟斷行為,有意對它們發起監督和執法。
布萊克最後說,新加坡人雖認同社媒是一個很有影響力的工具,但是大眾還是會不斷聚焦在社媒的隱私、安全、可靠度等議題。「監管機構和社媒公司得維持一個巧妙平衡,雙方必須合作建立更大的信任,不然社媒扮演的角色可能在不久的將來變得更小。」
記者:黃少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