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正在探討推出地契較短的商業用地,以提供更多靈活的空間和選項,協助企業應對快速變化的未來趨勢,也讓有限的土地資源可在較短周期內更新用途。
市區重建局去年7月啟動的長期規劃檢討工作進入第三階段,要根據前兩個階段收到的公眾反饋,為我國的長期土地用途與基礎設施發展,制定一套規劃原則及策略。
市建局昨天舉行了首場總結對話會,重點是我國工作場所和交通的長期規劃方向。
總理公署部長兼財政部和國家發展部第二部長英蘭妮在對話會上致辭時說,在未來工作場所規劃方面,政府有意推出地契較短的商業用地,為企業提供更大的靈活性,也確保土地空間能支持不斷變化的商業運營模式。
「這將協助我們的城市適應快速變化的經濟趨勢。較短的地契也能讓我們更靈活地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市建局說,在規劃較短地契的用地方面,當局會顧及不同利益相關者的考量,如發展商須收回基礎建設成本,以及滿足潛在租戶的需求等。

有關研究工作還在進行,當局會在適當的時候公布更多細節。
目前大多數商業用地的地契是99年,工業用地則是30年或60年。根據以往的地段招標資料,市建局2013年曾在榜鵝一帶推出15年地契的商業用地,作為餐飲場所用途。當局2006年也在哥烈碼頭推出60年地契的商業用地,用作商業或酒店發展。
英蘭妮透露,一些地契較短的商業用地會在中央商業區(CBD)以外,為居民提供便利。
她說,政府會繼續致力於推動去中心化,在裕廊湖區、榜鵝數碼園區(PunggolDigital District)等經濟中心打造更多辦公空間,讓工作場所更靠近住家。
市建局將擴大和發展全島各地的經濟中心,以支持生物醫學、半導體、航空製造業、能源等領域的增長。
當局也將探討通過提供更靈活的空間,來滿足未來發展趨勢如混合辦公模式,以及不斷演變的商業需求。
英蘭妮指出,儘管政府持續為本地各區的經濟中心進行規劃,不少公眾認為中央商業區仍扮演著重要角色。
探討在中央商業區增添更多混合用途空間和住屋
有鑒於此,市建局會繼續加強中央商業區作為全球經濟中心的地位,同時為之注入活力。
當局將探討如何透過土地用途規劃、政策以及獎勵計劃等途徑,為中央商業區增添更多混合用途的空間和住屋,打造宜居的社區,並提供多元設施。
在重新發展舊工業區時,市建局也會探討增添商店和餐館,讓這些地區更有活力。例如,裕廊創新區為員工提供更多設施,也增添了綠色空間。
當局也將探討在鄰里增設更多共享辦公空間,以方便居民。
英蘭妮說,這些發展策略並非一成不變,政府下來將和公眾攜手將策略轉化為更具體計劃,並逐步落實。
市建局定下周六舉行第二場總結對話會,有意報名參與的公眾可上網https://gogov.sg/fb- rud3。
此外,市建局正在和相關政府機構著手改進長期規劃原則及策略,並在今年中旬舉辦展覽,向公眾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