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6月12日,新加坡發行了建國後第一套以胡姬花為裝飾主題的鈔票,凸顯了1960年代時,胡姬花對新加坡的重要意義。
當時,新加坡建國後首任財政部長林金山指出,選擇胡姬花為設計圖案,是因為胡姬花已成為新加坡在國際上的一種象徵。胡姬花不僅具有裝飾作用,對當時的新加坡而言,還是一個重要的外匯來源。新加坡當時所發行的鈔票,是以100%外匯作為後盾。

新加坡首任財政部長林金山
當時,新加坡政府首先發行了6種不同的面值的紙鈔,分別為1元、5元、10元、50元、100元和1000元。
之後到了1972年8月,新加坡政府也發行了面值25元和500元的胡姬花鈔票,並在1973年1月再發麵值1萬元的胡姬花鈔票。

新加坡國花——卓錦萬代蘭
雖然很多人以為新加坡的國花——卓錦萬代蘭(Vanda 'Miss Joaquim)也會印在這套胡姬花鈔票中,其實並沒有。這是因為卓錦萬代蘭(Vanda 'Miss Joaquim)是到了1981年才被封為新加坡國花。
這9種不同面值的紙幣都採用了不同種類的胡姬花:例如,1萬元胡姬花鈔票採用的是黃色的「前進蜓梵蘭」(Aranda Majulah);1元胡姬花鈔票則採用了潔娜•卡內麗的萬代蘭(Vanda Janet Kaneali)。
在所有紙鈔的正面,除了印有胡姬花外,也都印上了新加坡國徽、新加坡的獅子頭標誌的水印,以及新加坡貨幣委員會主席和新加坡財政部長的簽名與印章——即由林金山所簽。
不同面值紙鈔的另一面,則印上了當時新加坡的場景,例如新加坡河的日常、最高法院大廈(Old Supreme Court Building)等。

1元幣正面圖案為「胡姬花」 ,背面圖案為住宅區的排房公寓,票幅為 12.1× 6.4厘米,主色調為深藍色。

5 元幣正面圖案為「胡姬花」,背面圖案為新加坡河上的繁忙景象,票幅為12.7× 7.1厘米,主色調為綠色。

10 元幣的正面主景圖案為 「胡姬花」,背面主景圖案為以新加坡版圖為背景的四隻緊握的手,票幅為13.3× 7.9 厘米,主色調為紅色。

25元幣的正面主景圖案為 「胡姬花」,背面主景圖案為最高法院大樓,票幅為14.0× 7.9厘米,主色調為棕色。

50 元幣的正面主景圖案為 「胡姬花」,背面主景圖案為新加坡濱海區和克里福德碼頭,票幅為14.6× 8.7厘米,主色調為藍色。

100 元幣的正面主景圖案為 「胡姬花」,背面主景圖案為新加坡水域的和平景象,票幅為15.9× 9.5厘米,主色調為藍色和紫紅色。

500 元幣的正面主景圖案為 「胡姬花」,背面主景圖案為政府辦公大樓,票幅為16.0× 9.6厘米,主色調為綠色。

1000 元幣的正面主景圖案為 「胡姬花」,背面主景圖案為新加坡維多利亞紀念堂和皇后宮,票幅為15.9× 9.5厘米,主色調為紫紅色和深灰色。

10000 元幣的正面主景圖案為 「胡姬花」,背面主景圖案為大樓,票幅為 20.3 × 13.3 厘米,主色調為綠色。
胡姬花其實就是蘭花,但在東南亞地區,人們一直約定俗成地使用「胡姬花」這一叫法,胡姬花(卓錦·萬代蘭)也是新加坡的國花。之所以稱之為「花」系列紙幣,其最顯著特點就在於該套不同面值紙幣的正面主景圖案的中間,均描繪有美麗的胡姬花(背面描繪的則是新加坡的公共建築和海濱、河流風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