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聲說,在紛亂分裂的世界中,聯通、穩定、進步、凝聚力和信任都享有溢價。新加坡決心創造這些競爭優勢,並致力於成為穩定可靠的合作夥伴。
世界越是有更分裂的可能,能夠讓全球人才與企業彌合鴻溝、跨越裂痕以服務市場的地方就越有價值。新加坡就是且還會是這樣的一個地方。
教育部長陳振聲星期三(11月16日)出席第21屆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亞太峰會,發表題為《在紛亂與分裂的世界中發展》的主旨演講。他說,在這樣的世界裡,聯通、穩定、進步、凝聚力和信任都享有溢價(premium)。
新加坡決心創造這些競爭優勢,發揮所長。陳振聲也強調,在分裂的集團之間搭建橋樑和培養相互操作的能力,以便調動資本、聚集人才和保護智慧財產權,將變得更加重要。
他重申新加坡不選邊站,而是選擇立場。這些立場維護的是攸關生存的原則和國際法,是為了所有人更大和更長遠的利益。
新加坡致力於成為穩定可靠的合作夥伴,不會為短期政治方便或民粹主義傾向而犧牲這點。
陳振聲說,從上世紀70年代兩次全球石油危機的深淵,到2020年全球冠病疫情,新加坡一直對世界保持開放聯通的姿態,讓國際夥伴能履行他們的商業義務。這是投資者得以在每次危機後,能繼續信任並與新加坡進行更多合作的原因之一。
新加坡也尋求與大小國家和企業建立互惠互利的關係。陳振聲說:「在本區域,我們大力支持繼續發展一個開放和包容的區域框架,不論是東協、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還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我們將繼續推動本區域內外在綠色和數碼經濟等新興領域的合作與對話。」
陳振聲在主旨演講中說,在各種不確定因素當中,仍有一些明確指標,供我們思考未來。
國際安全和貿易秩序不再是必然
首先,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安全秩序和國際貿易秩序都不再是必然。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暴露了全球制度和機構的不足。許多國家的行動往往是受自利心,甚至是短期戰術利益決定的,而不是崇高的原則和長期戰略利益。這都加劇了動員全球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等課題的挑戰和複雜度。
世貿組織也陷入解決傳統貿易爭端的泥潭,無法專注為新增長領域,如數碼和綠色經濟,制定新合作規則。
與此同時,國際金融秩序面對越來越大的壓力,相關因素眾多,如主要經濟體缺乏金融與財政紀律,以及各國擔心全球金融體系被武器化,這推動他們走向多樣化和生產替代品,導致體系更分裂。
由數碼連接和區塊鏈技術驅動的替代金融體系出現,不受監管且獨立於中央銀行系統,也為國際金融秩序帶來新挑戰。
新加坡集中精力發展三「高」領域有原因
新加坡應把精力集中在能夠讓新加坡發揮所長的三「高」領域,即高信任度、高接觸度和高科技領域。
教育部長陳振聲星期三(11月16日)在第21屆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亞太峰會上說,新加坡傾向發展金融、生物製藥、精深科技和其他智慧財產權密集型行業是有原因的。
「原因是這些行業需要一個高信任度的環境,讓企業和創新者覺得他們的智慧財產權有所保障,產品和服務的標準和質量也能讓消費者放心。」
至於「高接觸度」(high touch)的行業,如醫學、財富管理、房地產和法律,要想在當中立足,新加坡雇員須深入了解全球客戶群。
陳振聲說,他們在成長階段到海外生活和工作,可建立深厚知識和廣泛人脈,以便在全球最頂尖的領導層中取得成功。
「所以我們不遺餘力,為我國年輕人提供機會,讓他們與新加坡以外的世界其他國家聯繫,從他們還年幼,一直到上大學、理工學院和工藝教育學院時。」
科技方面,陳振聲則說,這賦予我們新的合作能力,新加坡也將繼續在全球建立和發展實體與虛擬聯繫。
他說:「人類歷史上,小國的命運一直相當可悲,因為它們總是受地理面積或位置局限。我們認為在這個歷史節骨眼上,我們有機會讓新加坡這樣的小城市,超越地理,與世界接軌。我們以世界為腹地和市場,不再受地理囚禁。」
陳振聲說,建立起來的網絡越廣泛,超出熟悉的路徑,提出的想法和帶來的增值就越多樣。
他也強調,新加坡教育與培訓體系必須,也將越來越多地聚焦於支持人民終身學習,終身與時俱進和保持競爭力。
他說:「對我們的教育體系而言,成功的定義不能僅僅是我們的學生在人生前15年里的考試表現如何。我們對成功的定義應該是他們在學校制度之外,未來50年的人生表現如何。」
成功的定義也不只是每年為就業市場培養3萬至4萬名學生,而是如何每年為約50萬名成人學員進行技能提升和再培訓。這個人數相當於本地勞動力的20%至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