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個月內搭建一間能調派到前端、利用自動化技術、每天能進行2500次冠病檢測的實驗室,同時還要培訓沒有生物醫學背景的「門外漢」準確無誤執行檢測工作,這不是痴人說夢,而是國防科技社群在疫情的緊要關頭髮揮的巧思妙想。
這樣的前端派遣實驗室(Forward Deployment Laboratories,簡稱FDL)目前共有四間,每天能處理1萬個檢測,在新加坡加大檢測量、防止冠病肆虐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設計和運作FDL的國防科技團隊憑著前衛的構想,成為今年國防科技獎的獲獎團隊之一,並在今天(10月26日)的頒獎禮上接過獎項。
疫情前,本地每天只能完成2900次檢測。去年,冠病疫情登陸並席捲客工宿舍後,檢測能力更超出負荷。如何大規模、靈活、安全地處理海量的檢測樣本,成了一大考驗。
用FDL創室總監、國防科技研究院國防醫藥及環境研究學院作戰保護與性能項目署長馬赫什(Mahesh Uttamchandani)的話說:「我們當時得重新構想實驗室的檢測工作,於是想出了個新穎、瘋狂又前所未有的點子。」
這個點子,就是用數個貨櫃組建成可置於戶外的實驗室,每個貨櫃負責檢測程序的部分步驟。用貨櫃除了打破空間上的限制,在檢測需求增加時還能依法炮製,多搭建幾間這類實驗室。
當局去年6月和8月先後在樟宜展覽中心和陸軍博物館各設置一間FDL,協助檢測客工宿舍的樣本。如今,本地四間FDL都集中設在樟宜機場第四搭客大廈停車場頂樓。
為了在進行大量檢測的同時確保準確性,實驗室利用自動化程序,抽取化驗樣本、進行檢測,並記錄結果。
此外,實驗室的運作中心也使用綜合儀錶板(dashboard),從收到檢測要求、接收樣本、檢測,再到電子提交結果,每個檢測都能準確追查。
當局也研發了人工智慧系統,協助工作人員分析檢測結果。
截至本月1日,FDL總共已檢測了超過16萬份樣本。
今年共有兩名個人和六支團隊獲頒國防科技獎,其中與抗疫相關的獲獎團隊占了三席。除了FDL團隊,為政府抗疫跨部門工作小組設立指揮與控制系統的團隊,以及研發「RESOLUTE」直接聚合酶鏈式反應(Direct-PCR)檢測盒的團隊也獲獎。
國防部長黃永宏醫生在頒獎禮上為得獎者頒獎。頒獎禮上也特別安排了冠病環節,肯定國防科技社群為抗疫工作做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