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全球保險經紀人,已經幫客戶配置過中國和美國保險,既然來到新加坡當然是要來調研一下這裡的保險了。
外國人可以買新加坡保險嗎?回答:可以,持旅遊簽就可以買。(同美國保險)
需要來新加坡簽約嗎?回答:必須來。(同美國保險)
接下來我們從幾個不同的方面來分析:
1. 保障功能:
買保險,最重要的就是為自己和家人買個保障。保障好不好主要可以從兩方面來評價,第一是保的全不全,第二是保額(即意外發生時的賠償額) 夠不夠。
從保障的全面度來看,國內和新加坡非常相近,該有的險種都有,產品種類非常豐富,而且更新換代很快。以重疾險例,國內這幾年新出的產品,所保的重症和輕症加起來大多都有一百多種了,可以說是保得非常全了。同時疾病的定義也在變得更加「友好」。以癌症為例,從早些的只保「晚期癌症」,到包含「特定器官的原位癌」,再到「任何一種原位癌,能夠得到賠付的情況更多。
如果硬要找差距,筆者只能找到兩點:第一是新加坡身故賠付的條件比較寬鬆,除了「一年內自殺身亡」,其他任何情況都能賠;而國內保險對自殺的限制是兩年,然後對像戰爭、核事故造成的死亡也不予賠付。第二是新加坡有行業統一定義的重疾有37種,國內目前是28種,所以新加坡這邊賠付標準相對更加統一。不過話說回來,其實國內的28種重疾也已經包含了絕大多數多發重疾了;其他沒有統一定義的重疾,相信各個公司間差異也不會很大,不然會直接影響市場競爭力。
從保額的角度來看,新加坡的優勢會比較大,尤其對於收入較高的客戶來說。根據國際上比較通行的標準,壽險保額應為受保人年收入的11倍,重疾險保額為年收入5倍,以保證在意外發生時,你的保險能真正起到「補償收入損失」的功能。當然這些標準也不是定死的,需要根據客戶實際情況調整。
以一個年收入50萬人民幣的受保人舉例,對應的壽險和重疾險保額就應該是550萬人民幣和250萬人民幣。然而目前國內的保障型保險產品普遍保額較低,一線城市買壽險一般也就買到個200-300萬人民幣,重疾一般到50-100萬人民幣,對於上述客戶來說是不夠的。當然你也可以選擇去體檢來提高保額,或者到多家保險公司分別投保,湊夠你需要的保額,但是後者往往性價比不高,而且後期保單的管理會很麻煩(備註:在我服務的國內保險客戶中,多份重疾險疊加的客戶確實比較少,我本人是兩份重疾險疊加,保額100萬)
相比之下,新加坡保險的保額要高很多,16-40歲國外客戶壽險的免體檢額是100萬新幣(約合500萬人民幣),如果願意體檢,保額沒有上限。重疾最高可以買到100萬新幣,輕症也能買到35萬新幣(約合175萬人民幣)。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高收入或者高凈值客戶更願意來新加坡買保險的原因之一,因為國內產品有時難以充分滿足他們的保障需求。
2. 性價比:
同樣的保障範圍,同樣的保額,新加坡保險更便宜。
新加坡的定期壽險是出名的性價比高,筆者在此就不贅述了。究其原因,一方面因為新加坡人均壽命更高,另一方面因為新加坡的的保險深度(指某地保費收入占該地GDP之比)更大,保險公司能更精確地衡量實際賠付風險,被客戶反向選擇的幾率較小,所以可以把保費降下來。
定期壽險主要的作用是保障家庭經濟支柱在工作的這段時間,萬一英年早逝會給家庭收入帶來的打擊。在保障之外,很多人買壽險也是為了財富傳承,尤其是高收入、高凈值客戶可能更多考慮的是財富的代際甚至隔代傳承,這些客戶通常會選擇保到99歲的定期壽險、終身壽險或者萬能險。與定期壽險類似,新加坡其他的這些壽險產品同樣因為「人均壽命高」「保險深度大」的優勢得以有相比大陸更高的性價比。
3. 財富增值:
與前面不同,這裡主要討論的是分紅型儲蓄險和投資型保險。
先看儲蓄險,如果純看收益,新加坡明顯不如國內。
這個主要因為新加坡整體的利息環境就很低,所以以穩健為特徵的分紅險收益肯定不高。一般15-20年的儲蓄,年化也就在3-3.5%左右,年限很長的一般也不會超過年化4.5%。而國內銀行一年期的理財產品往往都能達到年化3.5-4.5%,而且基本是保證的,孰優孰劣一目了然。(備註:目前國內理財產品已經明確打破剛兌,增額壽和年金險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對確定性儲蓄的需求,年化收益上有些增額壽產品10年期年化利率可達4%)
新加坡分紅險唯一的優勢可能就是以新幣或美元計價。過去幾年人民幣相對這些貨幣持續貶值,以人民幣計價的資產也相應貶值,所以新加坡的分紅保單可以起到一個貨幣對沖的作用。
再看投資型保險,新加坡的可能好一點。
很多國內客戶對這類保險產品可能不太了解,因為這類產品在國內還不太發達。簡單來說,這是一種帶有保險性質的基金投資產品,你交的保費全部投到你選擇的基金里,盈虧自負,保險公司每年只是收一個固定的管理費。一旦受保人身故,保險公司賠付此時的帳戶額或者投資本金的101%,取其高。
新加坡投資產品的優勢與它作為全球經濟中心的地位分不開,因為在這裡你可以接觸到全球各地的基金和投資機會,保險公司平台上供選擇的基金也都是全球頂尖財富管理公司的基金,像黑石、坦伯頓富蘭克林、富達這些,基金質量很高。對於有意進行全球資產配置、拓寬投資渠道的客戶來說,新加坡的投資型保險會比較有吸引力。如果想要保底,不願承擔投資風險,則不適合。
4. 行業監管:
新加坡的保險行業發展比中國要早很多,所以整個保險市場以及相關法律更成熟一些。同時,新加坡對整個金融市場的監管都非常嚴格,畢竟金融是它的命脈產業,任何可能有損新加坡金融中心名聲的事件,新加坡政府都是不允許發生的。 具體到保險行業,可以從幾個方面窺見其監管的嚴格,以及為保護消費者權益做的努力。
首先,新加坡保險法規定,萬一出現保險公司破產的情況,政府會強制另一家保險公司接過破產公司的所有保單,保單仍然有效,這個跟國內相同。第二,新加坡對保險從業人員的監管力度很大,新加坡金管局(MAS)對所有保險代理的個人信息在網上公示,包括任何被投訴記錄。像新加坡保險代理經常做的路演,監管部門也會派人便衣假裝顧客來諮詢,銷售過程中有任何違規都會被當場抓到,予以處罰。第三,新加坡政府專門設有保險索償投訴局(FIDReC),處理本地和外國客戶購買保險的任何糾紛。
5. 資產配置:
買保險除了是買個保障,越來越多人也把它當作一種資產配置的工具,尤其很多高凈值客戶會考慮進行一部分海外資產配置,與其在國內的資產做一個對沖。
從海外資產配置的角度來說,新加坡比香港有明顯優勢,前者作為一個主權獨立國家,資產配置的意義和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此外,新加坡政治相當穩定,政府廉潔高效,私有財產受應有的保護,且沒有遺產稅,因此一直以來都是海外精英人群投資的首選地之一。
總結:新加坡保險的優勢,主要體現在貨幣對沖、資產配置的作用上。國內保險也在迅速發展。對於有全球資產配置需求的人士,購買新加坡保險是個不錯的選擇,可以與稅務身份規劃、移民計劃同時考慮。
引用說明 以上內容主要來自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465569/answer/61739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