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芒格很欣賞兩個人,一是李光耀,二是鄧小平,兩人有什麼共同點呢?都是實用主義者。中國的發展從新加坡學到不少經驗。
根據世界銀行數據,新加坡2018年人均GDP為64581美元,這個數據1978年為3193美元,20倍的增長。大致的節奏是,90年代初超過1萬美元,亞洲金融危機之後徘徊在2萬美元,次貸危機之後維持在4萬美元,這期間差不多是10年翻一番。2008年之後,GDP增速總體換擋,10年50%的增幅,2019年GDP增速為0.7%。
2018年新加坡GDP為3642億美元,總人口在564萬,國土面積724平方公里。外匯儲備2018年大約在3000億美元,最近可能有4000億美元了。從GDP構成來看,七成服務業,包括零售、商業、金融等,三成第二產業,其中製造業占比七成。
新加坡一開始是荷蘭的勢力範圍,後來成為英國的殖民地,由馬來人、華人、印度人、英國人組成,萊佛士登陸的時候,人口只有幾百人。華人移民主要來自於福建、廣東、海南等地,那時移民有點像奴隸貿易,俗稱賣豬仔。
早期殖民政府扮演權威角色,華人總體地位卑微,沒有話事權。有一些以地緣、血緣為基礎的社會組織,也有一些私密黑社會組織,再加上國民黨、共產黨等政治組織,但都沒形成啥氣候,主要是殖民政府勢力強大,都在它的掌握之中。
雙語教學,讓英語成了新加坡的通用語言,打開了向西方學習的窗口,我記得讀《李光耀觀天下》的時候,談到英語在新加坡成功之路上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馬來人信仰伊斯蘭教,宗教阻礙了種族融合,政府的導向是種族的和諧融合。
曾經在新加坡學習過兩周,很好奇有好幾個印度口音的老師,而且印度人在新加坡不少,看書後才知道,淵源來自於印度早先就是英國的殖民地,所以萊佛士登陸新加坡的時候,就帶了一些印度人過去。
新加坡總體是比較西化的文化,儒家文化起到了輔助作用。李光耀是絕對的實用主義者,首先學習英國式的民主政治,同時用儒家文化的「忠孝仁義禮義廉恥」提倡正確的價值觀,政府的廉潔得益於獨立的司法系統與社會輿論監督,也得益於領導人的自律與高薪。
新加坡崇尚法治社會,憲法是政治權利的最高權威,宗教不參與政治,政教分離。提倡人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多種宗教並存,但背後更深的原因是尋求社會穩定,宗教有時候也只是政治的一個工具。
以李光耀為代表的溫和派人民行動黨運氣不錯,在激進派被殖民政府逮捕之後,得以在民族獨立運動的浪潮中掌握政權。民主是政治發展的最終目標,但前提是政治穩定,而政治穩定需要政治制度化,在尋求政治穩定與政治秩序的過程中,強勢政府、政黨建設非常關鍵,沒有政治穩定而尋求政治民主無疑會走向動亂。
一黨為主的政治體制,精英政治導向,認為人與人是有差別的,強調機會平等,而不是大鍋飯式的平均主義,新加坡得以獲得穩定的政治局面,發展轉口貿易與製造業,同時通過國家意識形態的塑造與強化,增強凝聚力。
2020年疫情對旅遊業、商業、航空業的衝擊是顯而易見,問題似乎比我們想像的要嚴重,恢復往日的繁榮需要的時間也難以估計,說不定會改變某些行業的生存狀態,新加坡遭遇的經濟困局是全球的一個縮影,哪兒都一樣。
至於5G選誰,都是實用主義,不左不右,長遠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