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年的蔣介石
蔣介石甚至在1966年發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全面禁止使用簡體字,書籍必須是古文樣式的豎版書或從右向左書寫的橫版書,而一旦有人用大陸的簡體字,就會被扣上「投共通匪」的罪名。
在長期的文化控制和宣傳下,使用繁體字,成了傳承傳統文化的要求和所謂的「華夏文化在台灣」的自證。
後話
現在在網上有很多要求恢復繁體字的聲音,主要的理由就是傳承傳統文化。
用簡體字還是繁體字,這其實是一種取捨的問題。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完美無缺,平衡利弊才是關鍵,將普通話定為官方語言,必然會影響地方方言的使用和發展,但這又是不得不做的事情,統一文字同樣如此。
繁體字確實是繁雜了,也有很多字並不常用,進行簡化以推動教育和文化發展,是那個時候的主要考量,簡繁之爭也早早就有。
簡體:一隻憂鬱台灣烏龜尋釁幾群骯髒變態齧齒鱷龜,幾群骯髒變態齧齒鱷龜圍毆一隻台灣憂鬱烏龜 繁體:壹只憂鬱台灣烏龜尋釁幾群骯髒變態齧齒鱷龜,幾群骯髒變態齧齒鱷龜圍毆壹只台灣憂鬱烏龜
諸如是魯迅,蔡元培、郭沫若、陶行知、茅盾這樣的文壇大家都支持漢字改革,文字改革和文化傳承之間的利弊之爭,在第一版簡體字出行後就已經有了結果。可到了近一二十年,不知是文化自信的喪失,還是復古之風的興起,又或是對傳統文化的過分敏感,簡繁之爭又起。
文化發展決不能靠管制,也不能靠復古,最重要的是與時俱進的創新。我們歌頌秦始皇的書同文車同軌,正是因為他統一了六國的文化和文字,這才有了我們現在統一的漢字和民族文化,那我們現在又何嘗不是這樣做的呢,並且遠比秦始皇做的好,至少不會搞焚書坑儒,也足夠尊重文化多元。
而對於繁體字,我更主張保留而不是恢復。將繁體字作為一種文化符號而非官方文字,我們用繁體字寫春聯,作書法,並不妨礙我們傳承漢字文化,同時用簡體字進行日常交流,也方便我們生活學習。 - 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