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亡人數居全球之冠的義大利街上幾乎空無一人。(路透社)
作者 李國豪
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暴發以來,許多國家陸續推出不同程度限制人員流動的措施,以避免疫情進一步擴散。
措施有沒有成效,人們有沒有遵照規定乖乖待在家,是各國公共衛生官員在擬定和執行相關措施後,最想知道的答案。
網際網路巨擘谷歌(Google)近日發布的《社區人員流動報告》(Community Mobility Report)便透過科技的便利解決了這道難題。
透過收集智慧型手機用戶的數據,《社區人員流動報告》整理出各國民眾在疫情期間前往商店、公園或工作場所等地點的頻率。
這份涵蓋131個國家的報告目前已向公眾開放,谷歌表示相關數據可有效協助各國公共衛生官員制訂防疫措施。
紅螞蟻爬梳了一下部分國家的人員流動報告,發現各國防疫措施的鬆緊程度都很確實地反應在相關數據上。
在分析各國現況之前,先簡單解釋一下谷歌的計算方式。
谷歌將人們常去的地點分為六大塊:
零售、娛樂:餐廳、酒吧、購物商場、電影院、圖書館和主題公園等休閒場所;
雜貨、藥房:售賣生活必需品的超市和藥局;
公園、廣場:戶外場所如國家公園、海灘、碼頭等;
交通樞紐:巴士和地鐵轉換站;
辦公場所:上班的地方;
住宅。
報告以疫情尚未開始全面惡化的2020年1月3日至2月6日為對照組,以該段時期每周星期一至星期日的中位數作為測量的基準(baseline)。
舉例來說,周五(4月3日),本日數據對應的就是1月3日至2月6日(共5周)期間所有星期五相關數據的中位數。
以相關中位數為基準,就能得出4月3日在上述六大場域的人員流動數據是增加還是減少。
由於報告產出需要2至3天的時間,目前各國的最新資料都是3月29日(星期日)的數據,因此比較的基準即是1月3日至2月6日期間的5個星期日的中位數。 以下為部分國家和地區的數據:

資料來源:《社區人員流動報告》(李國豪製圖)
新加坡
新加坡政府從3月中開始在小販中心、圖書館、電影院等公共場所實行」保持社交距離「的相關措施。這項舉措從3月27日起進一步衍生為更嚴格的社交安全距離措施。
同時,本地所有酒吧和娛樂場所(夜店、電影院、卡拉OK等)也在3月26日晚上11點59分起關閉至4月30日。

新加坡駁船碼頭附近的酒吧一條街一片蕭條。(張麗苹攝)
根據谷歌提供的數據,交通樞紐的人員流動比率下降最多,一共減少了40%,其次是零售和娛樂場所,人流減少了28%。
人力部雖然鼓勵公司企業儘可能讓員工居家辦公,但前往公司工作的人流只下滑了15%,可見多數公司的營運性質並不適合居家工作。
在本地民眾因為疫情而減少出門的情況下,待在住家的人流增加了15%。在販售生活必需品和藥物的」雜貨、藥局「部分,人流僅下滑6%。
隨著政府今日(3日)宣布,從4月7日至5月4日實施進一步收緊的防疫措施,各大地點的人流量預計將進一步下滑。
政府宣布的相關措施包括關閉非必要服務的工作場所、各級學校關閉改為網上教學、以及要求國人除了購買食物和生活必需品以外,應避免出門。
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
新加坡實施被稱為「斷路器」(circuit breaker)的嚴格防疫措施後,數據究竟會下滑到什麼程度,鄰國馬來西亞的數據或許值得我們參考。
馬國從3月18日開始實行行動管制令,措施內容和新加坡相似。其零售、娛樂場所的人流量比疫情惡化前減少了81%;戶外的公園、廣場等休閒場所人流減少68%;交通樞紐下跌幅度最大,達83%。
此外,在關閉非必要服務工作場所的舉措下,辦公場所的人流也減少超過一半(52%)。
馬國售賣食物和生活必需品的場所如巴剎和超市以縮短營業時間的方式持續運營,但由於當局規定每一戶家庭只能有一人作為」代表「前去購物,同時要求民眾多買幾天的分量以減少出門次數,」雜貨、藥局「的人流也下降了58%。 被政府呼籲乖乖待在家的馬國人也讓」住宅「的人流增加了31%。

馬國限制民眾只有在購買必需品和食物的情況下才能出門。(法新社)
至於另一個疫情頗讓人擔憂的鄰國印尼,雖然當地政府仍未宣布封城等強力防疫措施,但其「零售、娛樂」(減少47%)、「公園、廣場」(減少52%)和」交通樞紐「(減少54%)的人流都已減少一半左右,顯示民眾已開始對疫情產生警覺。
重疫區美國和義大利
美國確診病例人數已超過23萬,是全球累計確診病例最多的國家,同時有將近6000人因冠病而死亡。 然而,從谷歌提供的人員流動報告來看,由於沒有在全國範圍實施封城等激進措施,美國整體的社區人流量的減少幅度並不如其他已經實施不同程度封城措施的國家。
其中,「零售、娛樂」(減少47%)、「交通樞紐」(51%)的人流下滑最多,但以戶外場所為主的「公園、廣場」人流則僅減少19%。 無論如何,在全美疫情最嚴重的紐約州,人流減少的幅度高於全國平均。紐約的「零售、娛樂」和「交通樞紐」的人流分別減少62%和68%,「公園、廣場」人流減少的幅度也接近一半(47%)。

紐約是全美疫情最嚴重的地方。(法新社)
在確診數將近12萬,超過1萬3000人喪生,累計死亡病例數居全球之冠的義大利,相關數據顯示義大利政府在3月10日宣布全國封城後,封城措施對限制人流的成效顯著。
在全面封城令下,義大利「零售、娛樂」和「公園、廣場」的人流都下滑九成或以上,「雜貨、藥局」和「交通樞紐」人流的下滑比率也超過八成。辦公場所則減少六成。
自動自發的香港
香港和新加坡以及台灣自疫情暴發以來,一直是全球公衛專家口中的模範生。
事實上,香港特區政府於疫情在中國大陸暴發初期,因堅持不封關而曾在當地引起巨大爭議,但香港疫情並未因此陷入一發不可收拾的境地。
部分專家指出這是由於2003年沙斯病毒的悲慘回憶仍歷歷在目,許多香港人很早就開始自發性佩戴口罩,以及保持良好衛生習慣。
從谷歌的社區人流報告來看,香港在港府先前沒有推行較強力防疫措施的情況下,除了售賣民生用品和藥物的「雜貨、藥局」人流下跌幅度較少(減少7%),香港人已開始大量減少前往「零售、休閒」(減少35%)、「公園、廣場」(減少43%)及公共運輸樞紐(減少45%)。
香港居家辦公的比例也比其他沒有實行封城或其他強力措施的地區來得高,其「辦公場所」的人流量過去減少了24%。
港府於3月28日開始在餐廳實施每桌最多坐四人及各桌間保持1.5米距離的新措施,同時也宣布從今日起關閉酒吧等提供酒類產品的場所,香港各地人流預計會進一步下滑。

香港市民自發性戴上口罩。(路透社)
雨過天晴的韓國和老神在在的台灣
在全球各地人流幾乎都下滑的情況下,韓國和台灣是逆向而行的特例。
韓國疫情於2月下旬突然急速惡化,但隨著該國採取加大檢測冠病的措施,其新增確診病例曲線成功被壓平,並成為全球抗疫的學習楷模。
從谷歌提供的社區人口流動數據來看,「公園、廣場」的人流甚至增加了51%,在售賣必需品的「雜貨、藥局」部分也增加了11%的人流,其餘地點的人流下滑幅度也都低於2成,顯示該國已從疫情中逐漸恢復。
另一個抗疫模範生台灣的數據看起來,則是一幅「民眾生活沒受太大影響」的景象。
其「公園、廣場」的人流增加了17%。當地的清明連假從(4月2日)開始直到星期日結束,根據中央社報道,各大旅遊景點近兩日的住房率都高達8至9成。
人流量在這個周末顯然會進一步攀升。此外,「辦公場所」的人流量只減少了1%,顯示絕大部分台灣人仍如常上班。
台灣人生活幾乎如常的主要原因是當地目前的疫情獲得良好的控制,新增確診病例數已多日維持在個位數。
讓台灣疫情受控的措施包括充足的口罩量。當地政府在疫情暴發初期即宣布暫停出口口罩,並協調各大廠商大量生產口罩機以增加口罩產線,使台灣從原本仰賴口罩入口,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口罩生產地。

台灣自疫情暴發後逐步加大口罩生產能量。(法新社)
目前,台灣實施的實名制購買口罩政策,允許每位民眾每14天可購買9片口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