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很多中國的企業而言,去美國太遠太難,去香港同樣很擠。與美國、香港等資本市場相比,新加坡市場由於其上市周期短、二板門檻低、成本相對低廉等優勢,正日漸贏得國內小微企業的青睞。
長期以來,新加坡證券交易所出於競爭考慮,也在想方設法吸引中國內地企業赴新上市。截至2014年8月末,新加坡所有上市公司數量達到766家,其中凱利板(Catalist,大致相當於創業板)公司183家。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加坡股票中,中國概念股有122家之多,其中包括仁恆置地、天津藥業、揚子江、恆陽石化物流、中遠集團等優秀中資企業。剔除其他海外企業後,新加坡本土上市企業的占比偏低,國際化程度非常之高。

這一狀況吸引了全球一流的投資銀行、證券投研人士齊聚新加坡。同時,新加坡具有與中國大陸較為接近的文化背景,與英美等國的資本市場相比,更容易獲得投資者認同。
與在新加坡凱利板首次公開發行(IPO)相比,國內企業家們發現,直接通過借殼方式在新加坡市場上市,更是一條捷徑。據知名諮詢服務機構EV Capital(萬嘉資本)介紹,目前在新加坡凱利板借殼上市,最低的殼成本僅為國內的2%至5%左右。與深滬股市漫長的上市之路相比,新加坡的上市周期僅為6-12個月左右。

根據相關法規,新加坡凱利板面向處於成長階段、盈利規模較小的企業,並採用倫敦AIM保薦人制度。也即企業能否上市以及上市後的監管,均由保薦人直接決定,新交所及金融管理局(MAS)等部門不再約束。據了解,類似於EV Capital這樣的保薦機構,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及香港等地資本市場均擁有豐富經驗,也與新加坡證券交易所及其他上市中介機構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係。
國際律師協會(IBA)會員、美國紐約州註冊律師李忠軒表示,儘管在凱利板IPO相對容易,但與主板相比,其流動性偏弱。與此相反,借殼上市近年來卻異常蓬勃。李忠軒律師提醒,借殼上市要注意鑑別殼資源有無瑕疵,並留意公司的股東結構、資產情況及二級市場股價等因素,它們都會影響借殼的成本及上市難度。
更為重要的是,新加坡上市企業,無一例外都需要嚴格詳實的信息披露,這意味著一旦上市,其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將大為提升。對國內赴新上市企業而言,享受低成本的債券融資成為了可能。以新加坡國債利率為例,其1年期國債收益率約為0.34%,遠低於同期限中國國債3.81%的水平。企業債券等的發行利率也屬於國際市場較低水平。

目前來看,在新加坡市場發行債券,可選擇的融資貨幣以新加坡元、美元或人民幣等為主。當前國內最主要的場外股權市場——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的掛牌企業已達到1500多家,這些小微企業在國內深滬股市轉板難度較大,目前的出路主要在於接受併購或者海外IPO。而新加坡由於其國際化程度較高、上市融資難度較低等優勢,近年來已成為中國企業出海的首選地之一。借殼上市操作相對簡便,目前已成為登陸新加坡資本市場的最主要手段。值得一提的新加坡元是可自由兌換貨幣,在海外融資後,可以較便利地結匯為人民幣在國內使用。
目前,通過在新加坡創辦企業,先持有創業工簽兩年後轉綠卡是最為寬鬆的移民方式。
方式1、大專以上學歷、國內有管理經驗,可以申請Employment Passs,申請人需要去到新加坡創辦公司並擔任高管職位,每月薪資不低於3600新幣。
方式2、沒有大專以上學歷、但國內公司名下或者自己名下有專利,可以申請創業准證Entrepass,申請人同樣需要去到新加坡創辦公司並持股超過30%,每月薪資沒有最低水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