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根據《新加坡憲法》,新加坡實行議會共和制。總統為國家名義元首,儲備國家第二把鑰匙,由全民選舉產生,任期6年。總統委任議會多數黨領袖為總理。總統有權否決政府財政預算和公共部門職位任命;可審查政府行使內部安全法令和宗教和諧法令所賦予的權力以及調查貪污案件。總統顧問理事會受委向總統提供諮詢與建議。總統在行使某些職權,如主要公務員任命時,必須先徵求總統顧問理事會的意見。總統和議會共同行使立法權。議會稱國會,實行一院制。議員由公民投票選舉產生,任期5年,占國會議席多數的政黨組建政府。上屆大選在2011年舉行,執政的人民行動黨的總得票率創歷史新低,只達到60%,低於2006年的67%,更低於2001年的75%。

法律
新加坡是一個嚴刑峻法的國家,旅客在該國販毒或犯上謀殺罪及叛亂罪,亦有機會被新加坡法務機關判死刑。不過新加坡政府已經廢除兩種罪犯面對的強制性死刑刑罰,讓符合條件的運毒跑腿和在較輕微謀殺意圖下致死他人的犯人有機會免除死刑,但會被判處終身監禁。不過,要免除死刑,走私毒品的跑腿必須符合兩大條件:一是僅運毒,沒有供應或販賣毒品;二是犯人必須給予中央肅毒局實質而有效的合作,又或他因為有智力缺陷而無法明白罪行的嚴重性。如果符合條件,法官可酌情判處犯人死刑或判終身監禁外加鞭刑。

司法
新加坡設最高法院和總檢察署。最高法院由高庭和上訴庭組成。1994年,廢除上訴至英國樞密院的規定,確定最高法院上訴庭為終審法庭。最高法院大法官由總理推薦、總統委任。大法官陳錫強,總檢察長桑德萊什·麥農。

國會
新加坡實行一院制,任期五年。國會可提前解散,大選須在國會解散後三個月內舉行。年滿21歲的新加坡公民都有投票權。國會議員分為民選議員、非選區議員和官委議員。其中民選議員從全國12個單選區和15個集選區(2011年大選)中由公民選舉產生。集選區候選人以3~6人一組參選,其中至少一人是馬來族、印度族或其他少數種族。同組候選人必須同屬一個政黨,或均為無黨派者,並作為一個整體競選。

非選區議員從得票率最高的反對黨未當選候選人中任命,最多不超過6名,從而確保國會中有非執政黨的代表。官委議員由總統根據國會特別遴選委員會的推薦任命,任期兩年半,以反映獨立和無黨派人士意見。本屆國會2011年5月7日選舉及其後兩次補選產生,共有99名議員,其中人民行動黨80人,新加坡工人黨7人。而3席非選區議員分別為在野工人黨嚴燕松和余振忠及新加坡民主聯盟的羅文麗。

經濟介紹
新加坡屬外貿驅動型經濟,以電子、石油化工、金融、航運、服務業為主,高度依賴美、日、歐和周邊市場,外貿總額是GDP的四倍。經濟長期高速增長,1960~1984年間GDP年均增長9%。1997年受到亞洲金融危機衝擊,但並不嚴重。2001年受全球經濟放緩影響,經濟出現2%的負增長,陷入獨立之後最嚴重衰退。為刺激經濟發展,政府提出「打造新的新加坡」,努力向知識經濟轉型,並成立經濟重組委員會,全面檢討經濟發展政策,積極與世界主要經濟體商簽自由貿易協定。根據2014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報告,新加坡是全球第三大國際金融中心。

工業
1961年,新加坡政府為加快工業化過程、促進經濟發展,創建了裕廊工業區。該區的面積為70平方公里,包含了來自各地的跨國公司和本地的高技術製造業公司。新加坡政府也據地理環境的不同,將新加坡東北部劃為新興工業和無污染工業區;沿海的西南部、裕廊島和毛廣島等劃為港口和重工業區;中部地區為輕工業和一般工業區。新加坡的工業主要包括製造業和建築業。2012年產值為1085.5億新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5.1%。製造業產品主要包括電子、化學與化工、生物醫藥、精密機械、交通設備、石油產品、煉油等產品。迄今新加坡已經成為東南亞最大修造船基地之一,以及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

農業
農業園區位於林厝港,擁有可耕地面積六百多公頃,產值占國民經濟不到0.1%。農業中保存高產值出口性農產品的生產,如種植蘭花、熱帶觀賞魚批發養殖、雞蛋奶牛生產、蔬菜種植,還有養漁場。截至2014年,新加坡有50個蔬菜農場、三個雞蛋農場,以及126個陸地及沿海養魚場。蔬菜產量大約占總消耗的12%,雞蛋和魚類產量,各占本地消耗的26%和8%。

服務業
新加坡的服務業扮演著重要的經濟角色,主要產業包括批發零售業(含貿易服務業)、商務服務業、交通與通訊、金融服務業、膳宿業(酒店與賓館)、其他共六大門類。批發與零售業、商務服務業、交通與通訊業、金融服務業是新加坡服務業的四大重頭行業,其中批發零售業由於包括貿易在內,因此份額最大。新加坡商務服務業則包括不動產、法律、會計、諮詢、IT服務等行業。交通與通訊行業,包括水陸空交通及運輸,也包括傳統的郵政服務和新興的電信服務業。金融服務業則包括銀行、證券(股票、債券、期貨)、保險、資產管理等門類,可以說正是依託這四大服務業的發展,新加坡才確立了其亞洲金融中心、航運中心、貿易中心的地位。2012年產值為2780.7億新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4.3%。

旅遊業
新加坡的旅遊業占GDP的比重超過3% ,旅遊業是新加坡外匯主要來源之一。遊客主要來自東協國家、中國、澳洲、印度和日本等地。據新加坡旅遊局統計,新加坡在2014年接待的外國旅客總數五年來首次下降至1510萬人次,比前年少了3%。旅遊收益則同前年同期一樣,保持在235億新元。

消費稅
新加坡徵收7%的消費稅GST,如果遊客在新加坡的合作商家購物,並從購物之日起2個月內通過新加坡樟宜機場或實里達機場將商品帶出新加坡時,可以請求返還消費稅。陸運或海運不適用於消費稅返還規定。

貿易
外貿是新加坡國民經濟重要支柱,進出口的商品包括:加工石油產品、化學品、消費品、機器之零件及附件、數據處理機及零件、電信設備和藥品等。主要貿易夥伴:馬來西亞、泰國、中國、日本、澳洲、韓國、美國、歐盟、印尼等。

文化介紹
語言
新加坡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擁有4種官方語言,即是馬來語、華語、英語和泰米爾語。基於和馬來西亞的歷史淵源,《新加坡憲法》明定馬來語為新加坡的國語,主要是尊重當地原住民所使用的語言。由於內在和外在因素的考量,新加坡採用英語,作為主要的通行語和教學語,因為新加坡種族多、語言雜,四大族群中,沒有一種語言有近半數的他族人懂得,選擇任何一族語言做為主要語言,均會引起他族的不滿。英語雖本為殖民地的語言,但有過半數的各族人懂得,較易為各族人所接受。

新加坡華裔的籍貫相當繁雜也趨於多樣化,華人民間也通行各種漢語方言,基本上35歲以上的新加坡華人都通曉幾種方言,包括閩南語(福建話)、潮州話、廣府話、客家語、福州話、莆田話和海南話等。為了扭轉不同籍貫的華人使用方言的習慣,政府在1979年推廣「講華語運動」,這個運動推行了30多年,當前很多的華人能說普通話。雖然新加坡多年來努力不懈地推展講華語運動,但政府仍保留方言新聞這一塊,聽眾至今仍可從城市頻道,收聽到6種方言新聞播報,讓聽不懂普通話的年長者,能掌握國家大事或時事新聞,不至於脫節。

文字
新加坡官方使用與中國大陸一致的簡體漢字。但在1969年至1979年間曾短暫擁有自己的漢字簡化標準,民間以簡體字為主但偶爾也會出現繁體字與簡體字混用的現象。新加坡的官方文字為英文,因此公函、商務往來和其他經濟業務性質的書信通常以英語為主。

文化傳承
早期離鄉背井到新加坡再創家園的移民者將各自的傳統文化帶入新加坡,各種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不僅創造了今日多民族的和諧社會,也留下了豐富的多元化文化特色。華人,刻苦耐勞的精神底蘊,勤奮實幹的創業精神。他們與各族和平相處,積極融入、反饋於當地社會。中華文化精髓也深深影響著新加坡的生活型態。如歡欣多彩的農曆新年,或慎終追遠的清明節和傳統祭祖普渡的中元節。當然風行於華人文化的風水之說,也可反映在新加坡的多項建築設計裡面。

新傳媒拍攝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新加坡電視劇,注重介紹新加坡華人先輩如何飄洋過海來到南洋,以及一群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故事,比如《霧鎖南洋》《和平的代價》《出路》,還有以各個籍貫的華人的劇情片《客家之歌》《潮州家族》和《瓊園咖啡香》等。透過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年輕的新加坡人看見了祖先離鄉背井,不屈不撓地掙扎求存的最真實面貌。

娘惹文化
東南亞有個海峽華人族群,是數百年前中國移民和馬來女性所生的後代,主要在檳城、馬六甲、新加坡和爪哇一帶。男的稱為峇峇,女的叫娘惹。峇峇娘惹保存的中國傳統習俗來自歷史的某段時空,然後停格了,後來加入了馬來文化習俗的影響,所以不等同於中土文化。新傳媒8頻道在2008年推出《小娘惹》作為台慶大戲,內容是幾戶峇峇家族幾代人的恩怨情仇,特別著重介紹峇峇娘惹的文化習俗。《小娘惹》堪稱新加坡版《大長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加上色彩絢麗的民族服飾與娘惹美食的完美烘托,非常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