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一度小一報名活動馬上就要拉開帷幕,又到了全國家長們焦慮的時刻,作者再次蹭個熱度,說說小一擇校的那些事。這是一篇較長但是十分全面精細的說明,建議收藏後多花一些時間仔細研讀思考。
」

李光耀曾說:「對新加坡人來說,不論種族、宗教或語言,我們必須讓有天賦才能的年輕一代接受最高的教育,使他們的潛力得到充分發揮。」
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新加坡推行的是"精英教育"。其理念是:讓優質教育資源首先滿足優質學生,以使教育效益最大化。
新加坡學生,從小學到大學要經過四次分流,小學、中學各有兩次,將學生按成績分為不同等級。經過這層層選拔,最後升入大學的都稱得上是精英。對考試中表現特別突出的學生,國家發給獎學金,並送到哈佛、劍橋等世界名校深造。
雖然政府一直強調,每一間學校都是好學校,但是因為「精英教育」的緣故,不同的小學在教學質量和學術成果方面還是有很大差異,而PSLE小六會考在本地一直有著小高考的別稱。往嚴重了說,小六會考決定了絕大部分孩子未來的高等教育路徑。所以有條件的就該在報讀小學時候努力為孩子選擇一個比較好的學校。
名校優勢
1
入學名額「世襲制」
小學報名制度(下文會有詳細說明)中,第一和第二階段,但凡孩子父母或者哥哥姐姐曾經就讀和畢業的院校,該學生享受優先報名,所以搞定第一個孩子的小學,那麼您其他的孩子,甚至以後孩子的孩子都不用再為小學報名而煩惱。雖然新加坡沒有皇位可以繼承,但還是可以為孩子準備一個可以繼承的的名校小學學位。
2
具備優秀教育環境
名校自然是鳴聲響亮,影響力大,凝聚力大,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看待孩子的教育都有著更嚴格的要求;這一切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也有著積極的影響。努力把孩子送進名校的學生家長通常會更加重視孩子的教育,與較多被高要求的同學在一起學習生活,也有益於互相學習,養成良好的品行習慣。
3
名校的資源充沛
名校一路來培養人才輩出,傑出校友層出不窮。感恩母校的培養,有些傑出校友常常回校激勵在校學生們刻苦勤學;有些傑出校友注資為母校擴建教學樓,圖書館……,由此可見,名校來自於社會的優質資源要高於鄰里小學。
4
具備更高的升學率
選擇名校最直觀的一點是容易出成績。從名校小學畢業的學生,在PSLE考試中更有機會獲得高分。曾有數據顯示排名第一的南洋小學,每年有47%的畢業生PSLE成績高於250分。這個比例跟普通鄰里小學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本地教育系統升學示意圖 / 圖源:MOE官網
* 該圖展示了新加坡公立教育系統升學路徑,能夠進入直通車中學和名校中學快捷班課程的孩子,在通向優質高等教育的路徑上會少經歷許多「坎坷」。
新加坡小學報名制度
第一階段:有兄姐依然在所報小學就讀。
第二階段:分為5個小階段,新加坡公民和PR適齡兒童會在這階段取得入學名額。
2A1 階段:
父母曾經在所報名的學校就讀過,並且在2016年6月30日之前加入校友會。
父母是這所報名學校董事會或諮詢顧問委員會成員。
2A2 階段:
父母或兄姐曾在所報學校就讀過(校友身份)。
父母是所報名學校的教職工。
孩子在與所報名學校有關聯的MOE 幼兒園就讀(僅限MOE直屬幼兒園和小學)。
2B 階段:
父母在所報讀學校擔任家長義工。
父母是所報學校有關聯的會館或教會成員。
父母是所報學校所在區的活躍社區基層領袖(Grass Root Leader)。
2C 階段:
所有至這一階段還沒有註冊的適齡兒童。
2CS 階段:
所有在上一階段結束還沒有註冊的適齡兒童。
第三階段:適齡的非PR非公民的國際學生。
您可以通過表格查看具體對應的報名時間

教育之路長遠,需要長遠的「考量」
小學入學名校,到底能夠給孩子未來帶來怎樣的實際而具體的優勢,下面就具體的說一說。
1
SAP 華文特選優先錄取原則
特別輔助計劃(Special Assistance Plan;簡稱SAP)是新加坡政府自1979伊始率先在九所歷史悠久的華校推行特別輔助計劃,提供雙語並重的教育,開辦華文與英文同為第一語文的源流。這項課程由指定學府推行,即稱為「特選」學校。政府給予這些學校更多資源、改進設施,並推出一些政策鼓勵學生報讀。如今SAP小學已經擴充到十五所。和普通小學區別在於SAP華文特選小學在小一開始提供高等華文課程,而非SAP特選小學要到小四才提供高等華文課程(極少數非SAP特選小學也從小一開始教授高等華文)。
根據教育部最新PSLE政策調整結果,修讀高級華文的學生在小六會考總分相同的情況下報讀SAP特選中學,特選中學會按照高級華文的成績考慮優先錄取哪一名學生。按歷年PSLE錄取分數線的排名來看,基本上所有SAP特選中學都屬於比較好的中學名校之列。
特選小學:
愛同學校 - Ai Tong School
宏文學校 - Hong Wen School
聖嬰小學 - Holy Innocents' Primary School
菩提學校 - Maha Bodhi School
南華小學 - Nan Hua Primary School
南洋小學 - Nanyang Primary School
萬慈學校 - Red Swastika School
聖尼格拉女校(小學部) - CHIJ St. Nicholas Girls』 School
道南學校 - Tao Nan School
公立培群學校 - Pei Chun Public School
培華長老會小學 - Pei Hwa Presbyterian Primary
海星中學(附小) - Maris Stella High School(Primary)
公教中學(附小) - Catholic High School (Primary)
光華學校 - Kong Hwa School
培青學校 - Poi Ching School
特選中學:
聖公會中學 - Anglican High School
公教中學 - Catholic High School
聖尼各拉女校 - CHIJ Saint Nicholas Girls' School
中正中學 (總校) - Chung Cheng High School (Main)
德明政府中學 - Dunman High School
華僑中學 - Hwa Chong Institution
海星中學 - Maris Stella High School
南僑中學 - Nan Chiau High School
南華中學 - Nan Hua High School
南洋女子中學校 - Nanyang Girls' High School
立化中學 - River Valley High School
2
關聯學校,享有低分錄取
截至2017年,新加坡本地三大公立大學(NUS,NTU, SMU)錄取率為33%,意味著每100名小學生只有1/3可以進入這三大公立大學,這個數據在2015年是30%,雖然比以殘酷淘汰率著稱的亞洲其他地區如香港,韓國,台灣20%不到的錄取率好一些,依然不覺得輕鬆。因為中學分流制度的存在,讓新加坡升學的競爭從小學畢業就拉開了序幕,而不是一切等六年後的高考才定終身。對於那些中學才開始知道努力的後飛「笨鳥」,關聯中學低分錄取相關小學(Affiliated primary school)畢業生的制度為他們提供了多一個機會。
以下是2018年PSLE錄取分數線排名在前五十里,具有關聯小學的一些中學的錄取分數線差別(原始數據來自MOE官網):

從列表里可以看見,只要是來自這些中學關聯小學的畢業生,在第一志願報考本校中學部,在錄取分數上可以普遍享受10-40分的優惠!這是什麼概念?就是只要你上個「名校中學」關聯小學,就可以毫不費力贏過比你考的更高分的人。當然,擠進了名校中學還要繼續努力讀書縮小這個差距啊!
3
CCA輔助課程與DSA 特長生 提前錄取
新加坡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就推行課外活動,每個孩子必須選一樣CCA,會一直持續到大學。CCA是Co-Curricular Activities的縮寫,也就是「輔助課程」。本地學校CCA的地位不一般,有時甚至比核心文化課都要重要! 每個學生都必須參加,而且是記錄在成績單的,從小學到初院,全部有成績記錄。不僅和升學掛鉤,未來申請獎學金,甚至申請國外大學都有影響。
很多學校尤其是名校都有自己的傳統特長項目,比如英華自主中學的游泳和橄欖球都達到了國家級別專業運動員水平,奧運游泳冠軍、蝶王約瑟林就是英華校友;很多學校的藝術團體水準之高堪比專業人士,公演甚至一票難求,比如華中的黃城夜韻華劇、萊佛士鋼琴樂隊、德明華樂團等。如果孩子具有出色的相關才藝,就是進入名校的敲門磚。
CCA的輔導老師是在網上公開招聘的,某些老師可能是新加坡交響樂團的樂手、來自中國的體育教練和退役運動員,或者一些兼職的教師。所以出於經費等原因,普通小學和名校在所能提供的CCA課程水平還存在一定差距。
具有特長的學生可以參與DSA (Direct school admission)學校直接招生計劃, 2016年通過DSA成功報讀中學的約2800名學生中,約一半是進入直通車(Integratedprogram,簡稱IP)學校。目前,自主學校保留給DSA的學額,已高達20%。自治學校和有專長項目的學校的錄取比率,則分別可達10%和5%。2019年起,打算通過DSA報讀中學的學生,可通過一個統一報名網站提交申請,學校也會通過網站提供DSA類別和遴選標準。
*詳情請瀏覽教育部網站:
https://beta.moe.gov.sg/secondary/dsa/

如何進入「名校」
新加坡小學報名的確就是赤裸裸的「拼爹和拼媽」,前面說了父母畢業自名校小學,或者父母就職於名校,孩子可以作為校友子女或者教職工子女在2A階段享受一定優先報名的權力。那麼作為第一代的新移民,如果沒有上述條件,你還能為孩子「贏在起跑線」做些什麼呢?以下的建議將對您有所幫助 :
1
家長做「義工」
選擇做社區義工的家長,社區義工能達到小學報名資格需要做到基層草根領袖GRL(Grass Root Leader),所需時間至少2-2.5年。某些名校周邊社區義工報名火爆,光是成為正式義工的等待期可能長達半年以上。
選擇做學校義工的家長,請參考有興趣的目標小學官網說明,並不是所有小學都有收家長義工,通常有收義工的學校在孩子4歲時接受報名,個別小學會持續到五歲,需要做滿至少40小時或者更久。
其他義工資格:教會會員,總鄉會館會員等。
2
「學區房」
學區房「購買」或「租住」,都可以,這一點新加坡還是比中國人性化許多,不需要去購買天價學區房。居住地址在學校在1公里之內,有資格進入2C 抽籤。要注意的是通過距離優勢取得入學資格的,教育部有規定報名後需要居住在同一地址30個月不變。

選「學區房」的考量
1
選址要做足功課
儘量避免只有1間名校(要有備選)。進不了名校,依然有其他選擇可以就近入學,避免孩子長途奔波之苦。報名只是一個開始,並不是結束,進入小學階段依然有機會申請轉學。若您是多子女家庭,可考慮附近也有中學的居住地點。孩子們分別在小學、中學就讀,接送孩子不必為路途而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