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819年1月19日英國人史丹福·萊佛士爵士登陸為標誌,新加坡開埠。據史料記載,開埠後僅三年,新加坡就出現了多家華人會館,旨在團結鄉人、聯絡感情、共謀福利。2022年是本地三家最早的地緣性會館——寧陽會館、應和會館、惠州會館,創會200周年紀念。這三家會館是如何承前啟後、代代相傳,努力開展會務的呢?
寧陽會館
寧陽會館是本地歷史最悠久的地緣性會館之一,最初稱「寧陽公司」,1822年由跟隨萊佛士登陸新加坡的曹亞志創立。最初是坐落於大坡大馬路(橋南路)的一間亞答屋,經過兩次重建後,成為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築,名字也從「寧陽公司」變為「寧陽館」,再變為「寧陽會館」。
曹亞志是廣東台山人。在廣東並無寧陽這個地方,在山東倒是有一個寧陽縣,但與本地寧陽會館無關。之所以取名為「寧陽」,是因為台山舊稱「新寧」,在民國三年才更名。而在曹亞志創會時期,有好幾個地方都叫「新寧」,所以曹亞志就用了家鄉新寧縣一間私塾的名字,取名為「寧陽公司」。

▲寧陽會館原貌
1966年,寧陽會館在橋南路原址建成一幢五層樓大廈,後因市區重建被徵用,在1994年搬至安祥路。2005年,會館購入現址芽籠8巷72號一棟三層樓建築作為會所。
2022年是寧陽會館200周年大慶。會館於10月8日在花柏山悅之園酒樓席開80桌,並邀請負責華社事務的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長兼律政部第二部長唐振輝擔任晚宴主賓。晚宴上還宣布捐贈一萬元給廣惠肇留醫院。
與本地許多歷史悠久的老會館一樣,寧陽會館曾走過一段輝煌歲月。如1906年開辦寧陽學校,並設夜學部協助在職青年自我提升。1949年成立互助部,鼎盛時期有1,000多名成員。1977年,設立寧陽安老院,後在1991年停辦。
寧陽會館目前有300多位會員。在歷經風雨後,迎來200周年大慶。慶典籌委會主席也是寧陽會館副理事長黃倫光說:「會館在去年就成立籌委會,因疫情反覆,籌備過程中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幸好在2022年終於看到曙光。200周年是大慶,除了我們的會員,馬來西亞也來了70多名宗親。遺憾的是中國的宗親無法出席,但他們都送來了賀信和賀詞。」
如何吸引年輕人入會,是寧陽會館當前面對的一大挑戰。領導層尋找接班人的工作也刻不容緩。現年66歲的理事長歐燕玲,是東豐控股私人有限公司和海洋海事工程有限公司的董事經理。她在10多年前因為一次台山行加入會館,先後擔任多個職務,在2022年5月剛當選為寧陽會館第184屆理事長。
歐燕玲說:「新加坡有很多台山人,有些是早年過番下南洋的,也有後來從台山到新加坡謀生的。我希望所有台山人,不管是不是我們的會員,都能夠來會館互相交流,聯繫鄉情,讓寧陽會館能夠長久延續下去。」

▲正副理事長歐燕玲(左四)李瑞霞(左三)及常委在會所前留影
歐燕玲是寧陽會館第二位女理事長。她的前任李瑞霞是已故講古大師李大傻的入室弟子,已擔任兩屆理事長,於2022年五月交棒給歐燕玲。李瑞霞卸任後繼續為會館服務,出任副理事長。寧陽會館連續出現兩位女理事長,在本地實屬罕見,也足見會館有任人唯賢的開明風氣。
歐燕玲走馬上任後不久就迎來200周年大慶。她說:「很感激理監事和會員對我的厚愛和信任。」她也表示,過去兩年因為疫情,寧陽會館的會務被迫停擺。接下來,她要做的事情很多,特別是要舉辦一些親子活動和青年活動,爭取為會館招募更多年輕人。
應和會館
據史料記載,在萊佛士登陸新加坡之前,就有客家人在本地開荒聚居。1822年(道光三年)應和會館創立,它是本地首個客屬團體,也是本地僅次於寧陽會館,歷史第二悠久的地緣性華族社團。

▲應和會館舊照

▲應和會館現狀
應和會館最初由劉潤德等人集合同鄉以「共奉一龕香火」的神廟形式創建,當時是直落亞逸最早的建築物之一。會館為嘉應五屬鄉親所共有,「應和」兩字寄語了先賢創會立意:嘉應州同鄉遠度重洋,來本地謀生,凡事都應「和衷共濟,以和為貴」。
應和會館雖多次重建,但始終未遷離原址。創會時會館是單層建築,1843年擴建為兩層粵東宗廟式建築,與潮汕當年的宗廟、祠堂的建築風格相似。館宇內部有雕樑畫棟,極具建築美感。1998年被新加坡古蹟保存局宣布為國家古蹟。
本地會館早年都肩負照顧同鄉生老病死的責任。1844年,應和會館與豐永大(豐順、永定、大埔)聯合創辦客屬八邑望海大伯公福德祠,與廣屬會館並辟青山亭和福德祠綠野亭共同管理。1887年,應和會館在荷蘭路一帶購地百多畝作為安葬同鄉的雙龍山義冢,但在上個世紀60年代被政府徵用發展為女皇鎮,只保留4.5英畝供雙龍山五屬義祠使用。會館在那裡安放先人神主牌和骨灰瓮,定期舉辦春祭和秋祭。
1905年,應和會館創立「應新學堂」,後改名應新學校於陸佑街。由於學生越來越多,學校後來遷到會館樓上。1922年會館全館擴為校舍,1923年又在雙龍山五屬義祠增辦分校。可惜,一度鼎盛的應新學校在1971年走入歷史。
應和會館在文化活動方面多姿多彩,除了客家山歌團,也有華樂團和漢樂團,還曾主辦客家方言講座,主催客家文化研討會,客家美食節等。凡是華族和客家傳統節日,會館都積極舉辦活動。應和會館對教育也十分重視,常年頒發會員子女(大中小學)獎學金和無息貸學金等。
2012年11月,應和會館為慶祝創會190周年,在萊佛士會議酒店舉辦第三屆世界嘉應同鄉聯誼大會。這場千人宴的主題為「以客為根,以史為貴」,讓全球嘉應邑人同聚一堂,彼此加深友誼和聯繫,共謀發展機遇。2022年是應和會館200周年大慶,因疫情原因,會館決定將慶典推遲到2023年1月,在春節期間與敬老紅包活動同時舉辦,預計席開80餘桌。

▲雙龍山嘉應五屬義祠
作為本地歷史最悠久的會館之一,應和會館有會員1900多人。去年董監事換屆,選出歷來最年輕的會長與第一副會長,為會館注入新血。會長魏志毅45歲,第一副會長李偉聰48歲,在會館裡顯得格外年輕。不過他倆因很早就跟隨父輩在會館活動,都已經積累超過20年資歷。李偉聰還是宗鄉總會理事、曾擔任宗鄉總會青年委員會主任。
應和會館有五個屬會。按照章程,五個屬會可各委任五名董事和一名監事,會長、總務和財政則由五個屬會輪流委派。雖然目前會長和第一副會長是歷來最年輕的,但會館仍面對老齡化的挑戰,50歲以下的董監事只有3人;50~60歲的有10人,80~90歲以上的有9人,另有超過一半的董監事年齡介於60~80歲。
面對如何吸引年輕人的難題,會計師出身的會長魏志毅說:「目前由應和會館自行管理的峇峇利路公寓麗河苑,一年能有約150萬元營收。如果會館能重啟在雙龍山應新分校舊址建校舍的計劃,用它來辦教育康樂活動,包括開辦價格合理的學生增益課程,也可以讓年長者打太極、學唱山歌等,將吸引更多人攜老帶幼走進會館。」
惠州會館
新加坡惠州會館也成立於1822年,最初名為「惠州公司」,創辦者為惠陽人蔣文瑞、溫觀順等,後改名為「惠僑公所」,最後定名為惠州會館。會館初設於北麒麟街,後遷至海山街,1889年遷至福建街45號,之後遷至道實拉街,再搬到克力路 (Craig Road)。

▲新加坡惠州會館坐落於新加坡克力路46號
廣東惠州有惠陽、博羅、龍川、海豐、陸豐等十個縣,所以惠州會館曾一度改名為「惠州十屬同鄉會」。由於惠州十屬的東北各部講客語,西南各部講粵語,所以惠州會館既是廣惠肇團體的主要成員,也是客屬總會的成員。
和許多宗鄉團體一樣,惠州會館也經歷過青黃不接、會務停滯的低潮期。但2019年會館迎來首位女會長蕭立娟,在她與新一屆董監事的帶領下,會館當年舉辦和參與了39項活動,其中有三分之一是有創意也有意義的大型活動,包括慈善晚宴、歌舞劇演出、捐血運動和出國訪問等。
2019年4月,配合會慶,惠州會館在聖淘沙名勝世界劇場舉辦慈善歌舞劇《幸福心路》義演,以土生華人娘惹坎坷但堅毅的一生為主題,為新加坡紅十字會籌到30萬元醫藥基金,並免費招待400名樂齡人士觀賞演出。2019年10月秋祭慶典晚宴,惠州會館召集25家社團、企業和學校成為全國捐血計劃的合作夥伴。
會長蕭立娟表示:「舉辦慶典活動,除了宴會聚餐,還可以通過更多元化的方式慶祝,既能夠幫助弱勢群體,也讓我們的活動變得更有意義。」
在新領導班子的積極招募下,惠州會館的會員這幾年迅速增加到300多人,增幅達四成。而且新入會的多為50歲或以下的生力軍,為會館帶來活力。在疫情期間,許多會館因嚴格的防疫規定而停擺,但惠州會館卻依靠科技成功逆襲,不僅召開線上會員大會,還定期在線上召開各種會議,維持會務並聯繫情感。
在煥發勃勃生機後,這家本地歷史最悠久的會館之一首次參選就拿下了宗鄉總會2019~2020年度「傑出會館獎」。之後他們再接再厲,去年還在疫情期間,就和蕭氏總會攜手贊助大型線上直播《黑貓劇場:人間情》,為新加坡紅十字會籌得近40萬元。

▲新加坡惠州會館會長蕭立娟(中)與眾嘉賓在200周年慶典活動中合影
2022年是會館200周年大慶。會長蕭立娟聯合眾多藝人和表演者來為會館打造的慈善歌舞劇《媽媽的旗袍》落力演出。4月份,新加坡剛剛大幅放寬防疫措施,惠州會館就安排在5月21日和22日呈獻兩場慈善歌舞劇《媽媽的旗袍》,分別為新加坡紅十字會和中華醫院籌款。
這次慈善義演也是為配合200周年慶典,會館特別邀請交通部高級政務部長徐芳達、國家發展部兼外交部高級政務部長沈穎,作為活動主賓並登台獻唱,令慶典活動別開生面、熱鬧非凡,並且頗具意義。
(作者為本刊編委會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