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格與公民教育課程更新後著重於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針對中學低年級推展後,下來兩年逐步擴大到中小學其他年級和高中學生。
各校也建立同輩支援機制,鼓勵學生互助,並在新學期開始前騰出時間讓教師與學生對話,關心他們的身心健康。通過多管齊下的輔助,教育部旨在協助學生建立心理韌性,更有效地應付壓力。
教育部長陳振聲昨天(12月11日)為年輕人出版的勵志電子書Project: It'll Be Alright主持推介時,分享教育部過去幾個月在促進心理健康方面的進展。
他致辭時說,科技和社交媒體可能扭曲青年對個人形象的看法,影響他們的自信。許多青年產生「害怕錯過」(簡稱FOMO)的心理而感到焦慮。網絡霸凌等網上風險也使家長難以察覺並保護孩子。
教育部為品格與公民教育課程增添網絡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內容,包括求助管道,已在中學低年級實行,下來將擴大到其他年級。自今年9月,各校在新學期開始前也保留一段時間讓教師與學生交流,討論心理健康課題,藉此留意學生的需要。
學校的同輩支援機制將繼續加強,讓學生領袖提升能力,支持有需要的同學。陳振聲說:「由同學倡導的計劃能發揮很大的力量,我們要繼續鼓勵青年共創可以支持心理健康的生態環境。」
家長在這方面也扮演關鍵角色,陳振聲曾呼籲學校的家長支援組促進家長之間的聯繫,支持有需要的家長。他昨天透露,25個支援組通過各方式推動互助文化。以美雅中學為例,家長支援組主辦對話活動,與家長分享貼士,協助孩子管理情緒。
影響心理素質的因素多面,照顧學生的心理健康因此需要社會各方的支持。陳振聲指出,聯同社會及家庭發展部、衛生部等的跨部門工作小組將在下來幾個月分享進展,探討的工作包括支持青年與家長更方便地使用心理健康服務、如何善用社交媒體的同時應對網絡對心理健康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