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擴散,這場抗疫戰爭早已不只是中國的戰鬥,更是波及到全世界人民福祉的重大事件。今天,我們把眼光投放到中國以外的地區,分析下海外的疫情發展形勢。
1.海外數據增長概況
根據WHO(世界衛生組織)的官方報道披露,1月22日,日本、韓國和泰國是最先出現2019-nCoV的海外國家,分別確證病例1人、1人和2人。如下圖1所示,截止2月1日,疫情從3個國家蔓延至23個國家,影響範圍逐漸擴大;進入2月以後,增幅大大降低,國家數量基本保持穩定。 從圖2來看地域分布,雖然波及的範圍較廣,但是大多數國家的病例數量還較少。病例數較多的國家基本是分布於中國周邊的東亞和東南亞國家,國土範圍小,疫情壓力還是比較大的。

圖1:有疫情存在的國家數量

圖2:疫情分布地圖(除中國外,截止2月10日)
下圖3具體展示了各個國家的確診人數。可以看出,截止2月10日,已存在疫情的海外國家的平均確診人數約為12.76人。

圖3:各國確診人數圖(截止2月10日)
結合下圖4,我們可以看出不同國家確診人數的標準差差異較大。大致可以分為3大梯隊,第一梯隊的標準差在10人以上,第二梯隊的標準差在6人左右,第三梯隊的標準差在4人及以下。整體數據呈現「20%離散值高的國家,80%處於平均值左右的國家」的態勢。

圖4:各國確診人數的離散值
接下來,我們先篩選出第一梯隊的國家進行分析。這些國家確診人數從26人到70人不等,屬於海外國家中的疫情「重災區」。雖然下面展示了5列數據,但事實上主要涉及了4個國家。其中排名第一的國際郵輪「鑽石公主號」目前停靠於日本橫濱島,且船上一半左右的遊客是日本人,目前該船上的疫情排查工作也由日本政府承擔;因此可將此船上的疫情籠統地歸於日本。 所以,目前海外疫情的四大重災區分別為:日本(96例)、新加坡(43例)、泰國(32例)和韓國(27例)。

圖5:確診人數排名前5的國家
我們首先來看下日本的確診人數日增長情況。如下圖6所示,除去郵輪事件的影響,日本每日新增在0人-4人這個區間;其中1月25日到2月4日期間,日增相對較高,而最近幾日基本沒有新增人數。因此日本目前的疫情控制度較好。 這裡要說明下,2月5日和6日出現了兩個異常值,小編推測是WHO的報告筆誤了(將2月5日的總確診人數23人錯寫成33人),因此在這裡不作分析。

圖6:日本確診人數日增量(除郵輪外)
再來看下日本郵輪的情況。雖然近日的日增數據有所下降,但真實情況還是比較嚴重的。據新浪財經報道,截止2月11日,實際確診病例已達135例(WHO最新報告只記載了70例)。船上空間密閉性強、採取措施為時已晚、大量的中老年遊客,這些情況都令我們覺得「鑽石公主號」可能成為病毒爆發點。

圖7:郵輪「鑽石公主號」確診人數日增量
在圖8中,我們對於另外3個國家的確診人數日增長情況作了分析。可以看出,這三個國家的日新增人數在0-9人不等,波動較大,都出現了多個高峰。 韓國(圖8綠線)的日新增在1月31日達到最高峰7人後,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 泰國(圖8橘線)的日新增在1月28日達到最高峰9人後,先下降後又呈現逐漸爬升的趨勢。 新加坡(圖8藍線)的日新增一路攀升,高峰頻創新高,目前的最高峰是2月9日的新增7人。 從趨勢來看,新加坡的情況最為不妙,泰國次之,韓國最好;然而,從絕對數量來看,這三個國家近一周的日新增都較高,形勢並不樂觀。

圖8:新加坡,泰國,韓國的確診人數日增量
2019-nCoV是存在人際傳播的傳染性疾病,因此人群感染率會是很重要的參考數字。日、新、泰、韓都是國土面積較小、人口總數低的國家,我們來看下感染率的情況。下圖9展示了這四個國家的每百萬人感染率,顯然較之其它三國,新加坡的情況是比較嚴重的了。 每百萬人確診7.62人大概是什麼概念呢?和下圖10我國百萬人感染率排名前20位的地級市進行對比,雖說「7.62」距離第20名的「19」也還有些差距,但量級相同、差異並不大。小編粗略估計下,新加坡的每百萬人感染數據大概和我國排名第40位的地級市差不多。

圖9:日、新、泰、韓每百萬人感染率

圖10:中國每百萬人感染率前20的地級市
(除湖北外,數據截止2020年2月11日,圖片來源:公眾號「數據化管理」)
2.新加坡疫情將爆發嗎?
根據第一部分的分析,從發展趨勢、絕對數量和百萬人感染率這三個角度來看,新加坡的形勢都比較嚴峻。針對新加坡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和大家一樣,小編也有著許多疑問。
首先,新加坡的疫情形勢走向如何,是爆髮式增長的可能性更大?還是將日趨平穩,得到有效控制呢?
從之前我們分析過的圖6來看,數據顯示,新加坡目前還處于波動式增速加快的階段,似乎有著爆發的可能性。但是光看數據是不夠的,根據我國在這20天防疫抗戰中的經驗顯示——只要「強制隔離」的手段足夠強硬,那麼平台期甚至下降期終將來臨。
那麼,針對此次疫情,新加坡政府採取了怎樣的措施呢?直到2020年2月7日,新加坡政府才將警戒級別從「黃色」升級到「橙色」;在此之前,所有的集體性聚會照常舉辦,並且市民戴口罩防護的意識也不強。2月5日,新加坡出現了第一例非中國地區的輸入性病例,次日大量市民開始恐慌、出現搶購市場資源的行為。
如下圖11所顯示,自2月5日起,非中國輸入病例數量增長趨勢(橘色線)和總確診人數增長趨勢(藍色線)十分接近。這說明,即使嚴格把控中國入境的人口,新加坡本國內也已出現二次甚至多次傳染,增長勢頭很猛。

圖11:確診人數&非中國輸入病例趨勢對比圖
根據微信公眾號「新加坡眼」整理的資料來看,新加坡已出現多起聚集性感染事件(下圖12),每起事件波及人數都不在少數。

圖12:新加坡已知的感染群(截止2020年2月9日,來源:公眾號「新加坡眼」)
這些情形與20天前的武漢何其相似。當然,武漢的情況比新加坡的更為嚴重。武漢的第一例病例確診於2019年12月,而封城發生在2020年1月23日,中間隔了3個禮拜有餘。
而新加坡第一例病例確診與2020年1月22日,升級防控措施於2020年2月7日,間隔16天。
因此,用湖北省內武漢周邊地級市的疫情數據來做對比,似乎更科學一些。
如下圖13所示,由於地級市規模、與武漢的地理距離、醫療水平等因素的差異,各地級市確診人數差異顯著。計算總趨勢可得,從1月23日的54人暴漲至2月10日的13274人,暴漲了約246倍!

圖13:武漢周邊地級市疫情數據(截止2020年2月10日)
3.資源是否充足
在疫情已經有所擴散的背景下,除了堅決的隔離措施,充足的醫療資源是最重要的。在隔離方面,新加坡在近幾日已開始頒布大量行政政策。
在醫療資源方面,雖然小編還未對新加坡的醫院數量和可容納人數等數據進行精確統計,但從幾則社交媒體的推送中,我們可以側面分析下情況。
一則是李顯龍總理在2月7日的公開講話。李總理提到,「如果確診病例持續增加,我們必須重新審視當前的策略。如果病毒已經擴散,追蹤密切接觸者的作用微乎其微。如果我們繼續讓所有可疑病例住院隔離,醫院肯定無力支撐。」
從這段話中,我們明顯可以看到,新加坡目前的醫療資源已有捉襟見肘之勢,更不要說面對更大的疫情衝擊了。
另一則是李顯龍的夫人何晶發布在社交平台上的推文,如下圖14所示,文中清楚地表達了「新加坡的口罩等醫療防護資源主要依賴於中國、越南和柬埔寨地區的進口,然而現在這些國家的出口都大大緊縮,如果疫情繼續蔓延,新加坡的醫療防護資源即將告急」

圖14:何晶推文(圖片來源:公眾號「新加坡萬事通」)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判斷,隨著新加坡疫情局勢的升級,其將面臨一系列的資源緊缺和考驗。 我們衷心希望新加坡可以度過這個難關。同時,新加坡地處熱帶,年平均氣溫為23至34攝氏度,希望這樣的高溫天氣能抑制病毒傳播,切莫讓新加坡成為第二個武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