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被西方譽為「戰爭藝術」(the art of war),是戰場上克敵制勝的智慧與謀略,教人立於不敗之地,其實就是一部「勝之兵法」。
新加坡大選用了各種制勝的招數,為了達到勝選的目的,各個黨派使出渾身解數,作了充分準備和精心布局,鬥智斗勇,競選激烈,上演了一場選戰中驚心動魄的「勝之兵法」。

行動黨 「勝兵先勝」
孫子說:「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意思是說,打勝仗的軍隊總是在具備了必勝的條件之後才交戰,而打敗仗的部隊總是先交戰,在戰爭中企圖僥倖取勝。
人民行動黨自新加坡1965年獨立以來一直執政,此前歷次大選中,由於經濟上的快速發展,得到民眾的信任,該黨在絕大多數集選區都保持了絕對優勢,顯示了較強的民意基礎。在2015年的選舉中,人民行動黨獲得89個議席中的83個,反對黨工人黨獲得6個議席。
分析人士幾乎都認為,行動黨在此次大選中必定取勝、沒有懸念。這就是「勝兵先勝」、「未戰先贏」的概念。人們關心的只是行動黨能贏多少?
疫情中 「危中求勝」
孫子提出「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強調作戰指揮要靈活機變,趨利避害。真正厲害的人,一定是懂利知害的。
在全球經濟低迷與政治不穩定因素加劇的時刻,對長期執政的行動黨來說,儘管勝算很大,但是為了平穩過渡,讓第四代領導班子順利接棒,必須趨利避害,選擇最佳時機,以達到危中求勝。
在選前,分析人士普遍認為,在疫情中舉行大選對執政黨有利。因為新加坡歷屆大選,但凡危機時刻,執政黨往往能夠大勝,比如2001年911之後的大選,該黨得票率高達75.3%。選民被認為在危機中更傾向於求安穩。
行動黨在此次競選中打出「守護生命、保障工作、共創未來」的口號,希望以此爭取選民支持。選前被認為會有激戰的全部焦點選區,都被行動黨順利拿下。
工人黨 「勝於易勝」
孫子在《軍形篇》中說:「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勝於易勝」,是指把戰爭勝利建立在容易取勝的基礎上。究其實質,是用較小的代價換取較大的戰果,謀求最好的實戰效益。
新加坡第一大反對黨工人黨意外大勝,是巧妙地應用了「勝於易勝」,瞄準行動黨從一開始就沒有準備強攻阿裕尼和後港,是易勝的最佳點。
大選結果,工人黨不但輕而易舉大比分守住阿裕尼和後港,而且易如反掌攻下一個新的集選區,一舉收穫國會10個席次,成為該黨有史以來的最好成績。
前進黨 「雖敗猶勝」
「雖敗猶勝」是指在敵眾我寡等特定情況下,雖然被打敗了,但在戰法上、氣勢上、過程中,都壓倒對手,英勇頑強,屢敗屢戰,絕不言敗,贏得了對手的尊重。
新加坡前進黨正是這樣,雖然第一次參選,未攻下任何選區,但該黨在多個競逐的集選區高票惜敗,得票率多超過40%,單選區也有平均39%的得票率,對於一個新政黨而言,確實是「雖敗猶勝」。
由陳清木帶領的前進黨團隊攻打人民行動黨在西海岸的鐵票倉,得票達48.31%,僅以不到四個百分點落敗。
王瑞傑 「險中獲勝」
《孫子兵法》曰:「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孫子看到了人們在戰爭絕境下的求生本能,並提出要利用這種本能,在危險的狀況下轉危為安。
人民行動黨第一助理秘書王瑞傑轉戰該黨沒有優勢的東海岸集選區,確實是一步險棋,一旦失手,影響接棒,後果不堪設想。但如果不走這步險棋,極可能造成人民行動黨在東海岸失守,王瑞傑也彰顯不出他的過人之處。
由王瑞傑領軍的五人團隊,捍衛東海岸,直接面對工人黨擁有「政治明星」佘雪玲的團隊挑戰,可謂「背水一戰」,以6.8個百分點的優勢,打贏本屆大選關鍵性的一場險仗。
執政黨 「遭遇慘勝」
《孫子兵法》始終把戰鬥的代價和損失看得很珍貴,所以兵法追求的是全勝,不追求那種「殺敵一千,自傷八百」的慘勝。
新加坡大選塵埃落定,選舉結果正式出爐。人民行動黨獲得83個議席,蟬聯執政。但其全國得票率大跌至61.24%,是歷史第三低位。
此次行動黨的全國平均得票率大跌,比上屆69.86%少了近九個百分點,並且損兵折將,痛失盛港集選區,折損一位部長、一位高級政務部長和一位高級政務次長。
尤其在盛港集選區,新加坡前三軍總長、現任總理公署部長、職總秘書長黃志明帶領的團隊,竟然不敵一支由70、80、90後組成的工人黨新軍。這也是新加坡自建國以來首次在一次大選中失去兩個集選區。對此,李顯龍痛心疾首:「對第四代領導班子的重大損失」。
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在此次大選中沒有達到《孫子兵法》所追求的「全勝」和「完勝」,昭示了反對黨的實力正在不斷增強,此次大選反對黨陣營空前強大,是歷史上第二次在所有選區參選,而且參選政黨的數量也是最多的。同時,也反映新加坡民眾的訴求在發生變化,印證了戰爭(選戰)「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兵民是勝利之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