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摘要
趙可金,清華大學教授,知名國際問題專家。
「習馬會」之所以能夠舉行,除了海峽兩岸領導人的共同努力之外,以李顯龍為代表的新加坡領導人在其中的角色也不容忽視。「習馬會」如果能夠取得重要成果,功勞簿上也肯定會給新加坡留下一筆。
引言
應新加坡總統陳慶炎邀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11月6日-7日對新加坡進行國事訪問,此次訪問恰逢新加坡建國50周年和中新建交25周年,具有特別的意義。新加坡雖然是一個彈丸小國,但由於其扼守馬六甲海峽,控制著東西方貿易交流的重要通道,擁有極其重要的地緣戰略地位。同時,新加坡在外交上奉行和平、中立、不結盟的大國平衡政策,竭力在大國博弈中左右逢源,在經濟上堅持走國際化路線,在文明文化上堅持包容開放的態度,使新加坡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航運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以及國際旅遊會議中心,有著很高的國際聲譽。
正因為其獨特的地理區位和發展道路,新加坡成為中國與世界關係的樞紐。自改革開放以來,新加坡就為中國領導人所看重,學習新加坡經驗,推動中國現代化,成為鄧小平思考中國未來的一個重要立足點。尤其是1990年中新建交以來,新加坡在中國對外開放和兩岸關係中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新形勢下,如何規劃中新關係的未來發展,尤其是如何在「一帶一路」倡議中推進中新合作共贏,成為習近平主席訪問新加坡的一個核心話題。
對外開放的窗口
新加坡是一個以華人為主體的多元族群國家。有人曾形象地把新加坡比做「一頭猛虎(印度尼西亞)和三隻狼狗(馬來西亞、泰國和菲律賓)」環繞下的「一隻小貓」,足見新加坡生存環境之惡劣。然而,新加坡人憑藉勤奮、創新和努力,在建國後幾十年里建立起了一個政治民主、政府清廉、社會文明、經濟繁榮、人民幸福和諧、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國家,開創了獨特的治國理政模式,成為令世界側目的亞洲「四小龍」之一,成為全球最國際化的國家之一。到2014年,新加坡GDP達到3080億美元,人均GDP達到56319美元,位列世界第9位,而且根據2014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的最新排名,新加坡是繼紐約、倫敦和香港之後的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
正因為新加坡高度發達的經濟和國際化水平,中國對外開放一開始就把新加坡經驗作為重要的參考對象。從領導人層面來看,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歷代領導人都十分重視學習新加坡經驗。1992年,鄧小平就明確提出:「我們應該學習借鑑新加坡的經驗。」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受邀訪問過中國大陸33次,每次都得到中央領導人的接見,他給中國領導人的很多建議都被接受了,被稱為「西方認識中國的領路人」,也是「中國走向世界的領路人」。在李光耀的支持下,新加坡的很多華人華僑到中國投資創業,特別是蘇州工業園區和天津生態城兩大重點合作項目,對中國開放開發提供了很好的經驗。
在鄧小平的支持下,中國學習新加坡經驗成為熱潮,中國大量官員被派往新加坡考察學習。尤其是1992年南洋理工大學為長峰科技工業集團的一批高級管理人員提供短期培訓,拉開了中國官員前往新加坡接受培訓的序幕。南洋理工大學還專門設立「中國項目辦",並在2008年成立了公共管理研究生院,以學院方式運作大規模的中國官員培訓。除了南洋理工大學之外,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是中國官員培訓的重要基地,涵蓋了市長班、學位班和短期培訓班等。近年來,中國每年都將派遣超過8000名各級官員到新加坡學習,分散於11教育點接受幹部培訓。可以說,對很多中國企業高級主管和各級政府領導官員而言,他們對世界的了解很多都是從新加坡獲得的,新加坡為中國通往世界打開了一扇獨特的窗口。
兩岸關係的橋樑
作為一個以華人為主體的國家,新加坡與海峽兩岸都有著密切的交往。最初,在中國大陸和新加坡還沒有建交的情況下,新加坡更多與台灣當局保持著官方聯繫,雙方在防務合作、經濟和社會往來上都十分密切,新加坡領導人和台灣地區領導人也有著深入的交往。由於存在此種便利,當新加坡領導人受邀訪問中國大陸時,中國領導人時常會通過李光耀向台灣地區領導人代為轉達相關信息,新加坡成為台灣海峽兩岸的「傳話人」。早在1985年9月20日,鄧小平就委託來訪李光耀向當時病重的台灣地區領導人蔣經國代為轉達希望能與蔣經國早日見面、共同商討解決台灣地區問題的願望。
中新建交後,新加坡領導人也積極推動海峽兩岸對話,緩和地區局勢,推進兩岸合作,1993年4月27-29日,在李光耀的牽線下,「汪辜會談」得以在新加坡舉行,開創了兩岸在第三地正式接觸與簽署協議的一種新模式,同時也凸顯了新加坡在兩岸關係中的特殊地位。儘管此後因李登輝訪美導致兩岸關係惡化,但李光耀仍然不停穿梭于海峽兩岸,為化解海峽兩岸的危機而不懈努力。後來,由於台灣地區領導人一意孤行地推行「台獨」路線,也遭到李光耀在各種國際場合的批評,認為是「台獨」是愚蠢之舉。
時下,儘管李光耀已經逝世,但新加坡在兩岸關係中的橋樑角色並沒有褪色。即將在新加坡舉行的「習馬會」可能是兩岸關係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習馬會」之所以能夠舉行,除了海峽兩岸領導人的共同努力之外,以李顯龍為代表的新加坡領導人在其中的角色也不容忽視。「習馬會」如果能夠取得重要成果,功勞簿上也肯定會給新加坡留下一筆。
一帶一路的樞紐
顯然,隨著中國日益國際化,新加坡在中國與世界關係中的地位只會得到進一步加強,而不會得到削弱,中新關係正處在繼往開來的重要機遇期。尤其是在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之後,新加坡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交匯點,以中國經濟為引擎之一的亞太經濟圈與歐洲經濟圈的互聯互通會在新加坡得到彙集,新加坡在「一帶一路」中的樞紐角色更加突出。
正是在此種背景下,習近平主席對新加坡進行國事訪問,與新加坡領導人加強頂層設計和政治引領,在鞏固和加強中新互利合作示範項目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結合「一帶一路」倡議開拓第三方市場合作模式,加強中新在地區與國際事務上的協調和配合。相比之下,在過去的25年時間內,中新合作更多是在經濟領域和兩岸關係領域得以展開,在未來更長的一段時期內,中新關係可能被更多置於地區和國際事務的廣闊舞台上,在中國-東協命運共同體、亞太經合組織、RCEP、聯合國等地區和國際機制中加強協調和溝通,做地區一體化的推動者、亞洲和平發展的促進者以及世界人民福祉的貢獻者。不難想見,「一帶一路」倡議打開了中新合作的新天地,新加坡有可能作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流樞紐,成為21世紀的「東方日內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