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確信,雖失去了高增長的可能性(畢竟人均GDP已經超過5.5萬美元,經濟放緩是所有高收入國家的常態),但新加坡完全有能力隨著全球經濟發展而穩定進步。

新加坡的啟示
回溯新加坡的後兩個階段的經濟增長史,有助於增強國人對未來經濟增長的信心。只要堅持市場化,增長不會是大問題,但有質量的增長並防止累積經濟危機的風險隱患才是有難度的事情。通俗來講,產業不斷升級,GDP不斷成長,人民財富殷實分布合理可持續,才是大難題。

此外,新加坡留給我們的思考是:作為一個城邦國家,政府對經濟發展參與很深,從某種程度上主導了經濟的發展脈搏和方向,是否可以支撐政府干預的市場經濟有優越性的結論?
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或許短期內很難形成一個多數人都贊同或認同的正確結論(所謂的正確,也不過是逼近真相罷了,哈耶克認為,我們不能洞悉社會發展的全部秘密。儘管20世紀全球經濟發展史已經證明了市場經濟的優越性,但這種共識並不足以讓所有國家共享繁榮,反市場的政府行為還在大量發生,部分還假借著搞市場經濟的名義。就好像讀盡天下書,也過不好這一生一樣)。
但我們至少可以區分:新加坡所謂「國家資本主義」是構建在一個與我們不同的社會治理架構之上,比如淡馬錫為首的新加坡國有企業的企業治理模式就和我們很不同,其公司治理水平得到的國際評價要高很多,而且國內也一直在致力於學習。再比如新加坡在民商事的司法能力和效率也和我們非常不同。這些都是市場經濟的底層軟體性質的基礎設施。缺少這些優質基礎設施,我們的潛能自然會受到限制。
鄧小平說過「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同樣如此,作為新加坡人民之子,李光耀領導新加坡人民創造了今日的新加坡,新加坡無可爭議地屬於新加坡人民。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
新加坡有李光耀,幸甚;李光耀有新加坡,亦幸甚。

參考資料:
《新加坡的「選舉權威主義」及其啟示》蕭功秦
《市場與法治》錢穎一
國家解讀系列作品:
墮落天使緬甸,還能否有機會找回一絲絲亞洲最富國之一的榮光?
泰國,真的是緩步徐行的「佛系國家」嗎?
遇見下一個亞洲經濟增長奇蹟,越南?
印度,度何處?
金絲雀韓國真的脆弱嗎?
該為德國擔心什麼?
巴西,成色十足的金磚還是混珠之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