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逾五百名需要關愛和家庭的孩子,蔡信溢和陳盈雙夫婦選擇了不生育而是寄養孩子,希望能為這些小生命帶來穩定和愛。
這對結婚五年的夫婦已經寄養了兩名年幼的孩子,分別四歲和五歲,他們希望孩子們的生父母生活條件穩定後能將孩子接回。
雖然這段時間孩子們與他們建立了情感聯繫,但當孩子們在情緒爆發時,盈雙經常感到心痛,尤其是當孩子們說「我不想念你」時。

(圖:來源於網絡)
信溢表示,寄養的初衷並不是為了得到孩子的愛,而是希望他們能夠在一個真正屬於他們的家中健康成長。他們甚至在一個孩子短暫寄養兩周後返回家庭的那一晚,感情溢出,哭泣了三次。
根據社會及家庭發展部的數據,目前本地有540名孩子在等待寄養家庭,而參與寄養計劃的家庭共有596戶。寄養家庭的申請條件包括:夫妻聯名申請,年齡在25歲及以上,具備良好的健康狀況和經濟條件,並通過定期體檢。

(圖:來源於網絡)
盈雙,作為一名教師,雖然日常與兒童和青少年有很多接觸,但作為寄養父母還是初次嘗試,有時候與寄養孩子的溝通會出現障礙,令她感到無助和傷心。
這個故事不僅揭示了社會對待寄養家庭和孩子的態度,也反映了寄養家庭在情感和責任上的挑戰與奉獻。隨著社會對寄養制度的認識和理解的提升,更多的家庭也許會選擇步入蔡信溢和陳盈雙夫婦的道路,為更多孩子提供一個溫暖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