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被殖民、被屠殺、被拋棄,然後到獨立、富強,並成功躋身已開發國家行列,新加坡的發展史可堪稱一部在混沌中重生的涅槃史,國民從迷茫自身歸屬到認可新加坡人的身份,也經歷了重重波折。
然而,正是這樣的波折,造就了新加坡不同於其他國家的強大精神力和凝聚力,成就了新加坡的「逆襲」傳奇。
恰逢新加坡58周年國慶,以此文致敬始終奮勇向前的「新加坡人」。
01.歸屬的混沌 不知前途的新加坡
1965年,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哭了,他擔心這個從馬來西亞獨立出來的新生國家是否能夠生存。那時候的新加坡,幾乎沒有自然資源、淡水缺乏、經濟不發達,夾在馬來族為主的伊斯蘭國家馬來西亞和以穆斯林為主的印尼之間。這個狹小的島國,內外均危機重重,生存艱難。

新加坡的未來在哪裡?
新加坡國民的歸屬在哪裡?
在英語、漢語、馬來語、泰米爾語混雜的狹小島嶼,新加坡的未來又在哪裡?
所有的問題,在當時甚至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沒有答案,這個新生國家內憂外患重重,國民混沌迷茫。

02.精神的混沌 不知「我是誰」的國民
與國情相照應的,是國民精神的混沌。生活在同一片區域同一個國度的國民,卻沒有「我是誰」的共同認知,或漠然地無視一切精神存在,或獨立地強調自我的生存。
精神的混沌,使新加坡的國民,沒有國家的歸屬感,沒有國民的凝聚力,國家發展步步維艱。

03.混沌中重生 意識覺醒的新加坡
如何讓新加坡這個各種族人群混居、各語言混雜的新興國家的國民在心理上認同一個國家、一個新加坡呢?痛定思痛之後,執政黨提出了「共同價值觀」,發布了《共同價值觀白皮書》。
1988年開始的「國民意識周」主題活動、1990年學生社區服務計劃、推行租屋混居政策、扶持跨種族跨幫派的社團等,共同發力,提高國民的歸屬感,讓新加坡這個小島國的國家凝聚力和戰鬥力迅速提升。
「我是新加坡人」的意識不斷提升,集體主義思想不斷滲透,最終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助力著新加坡的發展速度不斷加快。

04.精神的崛起 獨具特色的新加坡
從四面野草叢生、蚊蠅遍地,發展到「美麗的花園城市」;從貧瘠狹小的島蛻變到 「亞洲四小龍」之一。新加坡以「國民共同價值觀」為基礎,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新加坡精神。這種精神,如一支指揮棒,指引著新加坡人擰成一股繩,不屈不撓、奮勇向前、永不言棄。

「黑暗盡處有曙光」。困境中不折不撓,逆流中凝聚團結,新加坡這個狹小的島國,一次次讓世界「刮目想看」,新加坡國民,在共同價值觀的精神支柱下,在儒家精神的浸潤下,持續散發著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