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近年來逐步放寬單身者購買組屋的部分條例。(聯合早報)
作者 李國豪
每當說起買房,新加坡的單身人士總是不免調侃自己是「二等公民」。
無可否認,攤開公共組屋相關條例,確實能看到不少單身者「不被愛」的印記。
令人稍感寬慰的是,隨著新加坡單身者比例漸高,社會上的討論越來越熱烈,政府也開始正視單身人士在住房方面的尷尬地位。
近兩年的國慶群眾大會演說,兩位前後任總理李顯龍和黃循財就先後給單身人士捎來了好消息。
其中兩項重大改變如今已分別落實和提上日程。
首先是在新組屋分類框架下,年滿35歲的單身人士將可購買全島各地的兩房式靈活預購組屋。過去,單身人士僅能在非成熟組屋區申購預購組屋。
上述措施在今年10月正式上路。
國家發展部長李智陞周三(6日)又加碼宣布,明年中起,想和父母住得靠近或同住的單身者,也能在申購預購組屋時獲得優先權。
在過去,這類優先權只有已婚子女才能享有。

新加坡公共住屋政策向已婚家庭傾斜是不爭事實。(聯合早報)
單身人口漸多已是趨勢
今年9月公布的最新《人口簡報》顯示,新加坡人註冊結婚的數量持續下滑,過去五年,註冊結婚的公民平均每年2萬2800對,較前五年的平均每年2萬4000對少。
晚婚情況也愈來愈普遍,2023年,新加坡男性和女性首次結婚的年齡中位數分別為30.7歲和29歲,比10年前的30.1歲和27.8歲來得晚。
更不可忽視的是,25歲至49歲單身新加坡人的比例顯著上升。 其中,尤以25歲至34歲年輕新加坡人的漲幅最大。
25歲至29歲新加坡居民當中,2023年有83.8%男性和70.1%女性,分別較10年前增加了3%和7.7%;
在30歲至34歲新加坡居民中,去年則有45.2%男性和33.7%女性單身,分別比10年前增長5.6%和6.7%。
新加坡社會不但邁向老齡化,「單身貴族」愈來愈多恐怕也將是不可逆的趨勢。
最近也有官方調查數據指出,預計到了2030年,新加坡會有12萬2000名年長者獨居,和2018年的5萬8000人相比翻了超過一倍。
這些年長者當中,不排除會有部分與單身子女分開生活,這意味著,讓單身子女有優先權購買靠近父母或與父母同住的預購組屋,將能進一步因應隨著人口老齡化社會而將日漸增加的照護需求。

新加坡獨居老人未來將越來越多。(聯合早報)
針對單身者的限制已開始鬆動
從2019年首次開放讓單身者享有購屋津貼,到今年先後開放單身者在全島各地申購兩房式靈活單位,以及讓單身人士享有和已婚夫婦一樣可優先住在父母家附近的權利,顯示針對單身人士的限制已開始鬆動,不再是鐵板一塊。
即便如此,政府仍多次強調家庭是新加坡社會的基石,並承諾繼續為家庭提供支持。
在這樣的大方向下,單身者在購屋方面,仍舊處於弱勢。
諸多限制中,最讓單身者耿耿於懷的,莫過於35歲才能拿到「入場券」的年齡門檻。
單身者欲購買組屋,無論是預購組屋或轉售組屋,都得等到35歲。
與年紀輕輕就結婚擁屋的人相比,就因少了一張結婚證書,單身者只能在人生較遲階段才能擁有自己的安樂窩,自然讓人心裡不是滋味。
如果購買的是預購組屋,算上等待時間,終於有個家時,恐怕更是已步入不惑之年。
這無形中限制了單身人士的人生選擇。
也有支持放寬相關條例的觀點指出,當局限制單身者購買組屋的年齡(35歲)和房型(兩房式靈活單位),搞不好弄巧反拙,澆熄了單身者未來組織家庭的可能性。
試想想,購入一個人剛剛好,一家人又太小的兩房式單位,未來若遇到真愛「想婚」了,恐怕還得再經歷一番更換較大房型的折騰。
「本來已打定主意不婚不育,現在雖然稍微有了組織家庭的念想,但轉念一想卻又多出這麼多麻煩,要不幹脆繼續單身?」
與其如此,還不如放寬單身購買組屋的年齡和房型門檻,給予單身人士購買更大面積單位的靈活性,以備「愛情來得太快」的不時之需?

婚育與否,是個人的生活選擇。(聯合早報)
住屋政策中,顯然還充斥著對單身一族不甚友善的元素。
一方面,這是新加坡親家庭立場所致,在生育率下滑的危機當前,不難理解當局為何更要緊抓這個立場不放。
現實面上,也有房屋供應量不足的考量。
新加坡總理黃循財在今年國慶群眾大會坦言,單身人士買房的年齡和房型限制,短期內很難作出任何重大改變。
「因為我們還在增加新單位的供應,以跟上需求。」
但建立營造更公平和包容的社會,也是制定新社會契約的新加坡攜手前進運動主軸。
與時俱進,尊重不同面向新加坡人更多元的生活選擇,例如婚育決定,是社會公平的體現。
要塑造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社會,難免必須討論是否拋開以婚姻狀態界定個人權益的束縛,讓人們無論有沒有一紙結婚證書,都能公平地參與社會生活,例如買房這件事。
無論單身與否,所有新加坡人都是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屬於新加坡社會核心支柱的公共住房政策中,都該有個容身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