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訊)你會給父母家用嗎?新加坡有調查顯示,近4成Z世代年輕人每月給父母家用當作「交房租」;社會觀察家受訪說,這種做法並不普遍,如果以「交房租」方式來教育孩子家庭的愛與支持,可能會傳遞錯誤信息。
出社會工作每月給父母家用並不少見,《海峽時報》委託消費研究和分析公司Milieu Insight展開一項線上調查,對比三個世代,即Z世代(18至26歲)、千禧一代(27至42歲),及X世代(43至58歲)對給予父母家用的態度和表現。
1000名參與調查的受訪者中,約四分之三的人會定期給父母家用。「盡孝道」是大部分人給父母家用的主要原因,而其他原因還包括想要報答父母,以及不希望父母擔心財務問題。
有趣的是,Z世代群體對於定期給父母家用的態度,對比其他年齡層有明顯的差異。

新加坡有調查顯示,近四成Z世代年輕人每月給父母家用當作「交房租」。(檔案照)
39%的Z世代受訪者說,由於還住在父母家中,他們每月會給予父母一小筆錢當作是「交房租」。相較其他年齡層,千禧一代受訪者中,僅21%抱持「交房租」想法。
X世代的受訪者則僅有8%的人會這麼想。
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恩賜對此說,「交房租」聽起來更像是一場交易,而不是關係性的親情羈絆。
「如果父母灌輸交房租的觀念,其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懂得世上沒什麼是免費的,那或許沒問題。但是,如果這麼做是為了讓孩子懂得愛,以及表達對父母的支持,那會傳遞錯誤的信息。」
陳恩賜認為,「交房租」的行為可以是孩子為了幫父母分擔住房費用,但不該把「交房租」和他們對父母的愛與支持掛鉤。
他強調:「養育子女並不是一場通過交房租來償還的交易。」
X世代給予家用額度較高
調查結果顯示,那些定期給予父母家用的受訪者當中,約一半的受訪者平均每月會給予300元至500元的家用。
對比三個不同年齡層,千禧一代會給父母家用的比例最高,達78%;其次則是X世代為76%,最年輕的Z世代也達到68%。
沒有給父母家用的人,他們點出的主要原因包括父母仍有工作、有一定經濟能力不需要孩子補貼,以及自身面對財務上的挑戰。
儘管會給父母家用的X世代比千禧一代略低,但X世代給予家用的額度較高。23%的受訪X世代,每月給父母501元至999元家用,比起千禧一代的17%來得高。
另外,Z世代當中,45%每月給予父母300元至500元的家用,41%給少過300元。
有孩子不給錢
辦副卡讓父母用
有孩子不給錢而是辦副卡讓父母用。
今年剛步入職場的王小姐(23歲,寵物店店員)受訪時說,目前與父母同住,會定期給母親200元補貼家用,平時也會幫忙添置日常用品。
「以前做兼職也會給,不過那時收入少就給的少,每月給50元。現在會給200元,這是我跟媽媽討論後的金額。因為這個家我也有份,所以覺得應該要給。」
她不認同,給父母錢當「交房租」的說法。
「我感覺租金的說法很奇怪,因為我是家裡的一分子,我不是外人。」
陳女士(55歲,工廠操作員)不會每月給父母家用,不過她特地為母親設立銀行卡副卡,也會定期轉錢進戶頭,確保戶頭任何時候至少有1000元額度。
另外,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受訪者(33歲,會計)說:「我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我媽媽開玩笑說要跟我收房租,一個月一兩百塊。其實最後她都是拿去買菜交水電費。真的要交房租,哪有這麼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