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僅看人均GDP,新加坡高達8萬2800美元,排名傲視群雄的第六位!盧森堡則位居榜首,頗為驚艷。這份調查主要以各國勞動人口數據為依據。
然而,一旦考慮到成本差異和工作時長,新加坡的人均每小時收入卻並不那麼亮眼,全球最富裕排名居然從第六滑落至第15!工作時長成為影響國人實際收入的決定性因素。
不過,如果把成本差異和工作時長計算在內,新加坡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降至6萬2500美元,排名跌至第15。升至第一名的是挪威。
這意味著新加坡人民的收入可觀可能是因為工作時間較長,賺取的薪酬也更多。然而,如果是以每小時的收入計算,新加坡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其實沒有那麼高。

據調查發現,雖然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人均GDP不如新加坡高,但由於他們的工作時長較短,每小時賺取的收入卻超越了新加坡人!
有分析指出,新加坡之所以在考慮成本差異和工作時長時排名下降,部分原因在於高昂的生活成本。尤其是住房、教育和醫療等方面的開支相對較高,直接影響了居民實際可支配收入。此外,新加坡的工作文化也以高強度著稱,長時間的工作可能導致居民感受到生活和工作的不平衡。
如果把根據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因素而調整的成本差異,以及工作時長計算在內,全球十大最富裕國家和地區中,大部分是歐洲國家,包括挪威、盧森堡、丹麥、比利時、瑞士、瑞典和奧地利。
新加坡每周工作小時為亞太區最長
專業顧問公司報告顯示,新加坡每周平均工作45小時,亞太區之最!中國和馬來西亞也緊隨其後,42小時的工作時長。
今年7月美國ADP研究機構的報告更揭示:四成本地員工每周無償工作長達10小時,包括午休和下班後加班。無薪工作時長在亞太地區四國中僅次於印度(10.65小時),居亞太之第二!
國家經濟規模大 不意味人民收入高
針對這份全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調查,《經濟學人》指出,對比各國的財富比想像中更難,因為一些國家的經濟規模大,但不意味著人民的收入因此更高。

以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國為例,如果把成本差異和工作時長計算在內,美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6萬6500美元,全球排名第11。
如果只是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中國全球排名第65,但若把工作小時計算在內,排名跌至第96。
亞洲國家中,韓國的工作時間也相當長,把成本差異和工作時長計算在內後,韓國的排名從第31降至第47。

新加坡如何新加坡通過優化生活成本和提升工作生活平衡,進一步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
改善住房政策:
政府可以繼續加大對公共住房的建設力度,增加供應量,以降低住房租金和購房價格。
制定合理的租金管制政策,以防止過度的租金上漲,減輕租戶的經濟負擔。
提高教育和醫療可及性
加大對公立教育和醫療體系的投入,通過增加對公共教育和醫療設施的資金支持,確保這些服務對所有居民都更加可及。
推動醫療保險制度,加強醫療保險制度,降低居民在醫療方面的個人支出,提高醫療服務的可負擔性。
倡飛彈性工作制度
推動遠程辦公,支持和鼓勵企業實行遠程辦公政策,以減輕通勤成本和提高員工的工作靈活性。
引入靈活工時制度,推動企業實施彈性工時制度,讓員工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
促進社區發展
提升公共運輸系統,加強公共運輸系統的發展,使得居民更便捷地在城市內移動,減少私人交通的需求和成本。
增設公共休閒設施,創建更多的公共休閒設施,促進社區活動,提高居民的生活滿意度。

制定更具包容性的稅收政策
調整稅收政策,通過調整稅收制度,確保更富裕的居民承擔更大的稅收負擔,從而為社會提供更多的福利和服務。
支持低收入群體,制定政策支持低收入群體,例如提供補貼或津貼,以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生活成本。
加強職業培訓和發展
提供職業培訓機會,政府和企業可以合作,提供更多的職業培訓和發展機會,幫助居民提升職業技能,提高就業機會和薪資水平。
鼓勵企業員工發展計劃,鼓勵企業建立員工發展計劃,支持員工在職業生涯中的長期發展,提高職業滿意度。
新加坡有望創造更加宜居的社會環境,優化生活成本,提升工作與生活平衡,從而提高居民的整體生活質量。這將有助於建立更加包容和可持續的社會,促使經濟發展與居民幸福感的平衡取得更好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