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醫療體系分工精確,鼓勵病人康復期轉入小區醫院,綜合醫院與小區攜手醫院合作,擬定病患應接受的治療和康復的護理計劃,透過雙向轉診制度達到醫療資源的最佳分配。
近來新加坡康復醫療照護模式有許多變革趨勢,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組織自2018年接管亞歷山大醫院後,採取從治療直到康復出院都由同一個醫療團隊照護的新模式,亞歷山大醫院所在的皇后鎮年長者偏多,此模式能減少病患轉院及回診奔波,實行一年後,四成病患在不轉院的情況下完成治療及康復。新加坡衛生部也透露,由亞歷山大醫院測試新模式,若試點成功,將鼓勵其他醫療機構實行。

新加坡康復綜合院,設可經由天橋直通聖安德烈醫院及章宜綜合醫院
2014年底正式啟用的康復綜合院,由樟宜綜合醫院和聖安德烈小區醫院聯合管理,院內有完善的康復設施及服務,並有康復科、神經科、老人醫學科及神經內科等門診,康復綜合院為病人提供一站式護理服務,同時可獲得急症醫院及小區醫院照護,也有門診和居家服務協助更快復原。
科技投入康復治療也是發展新加坡發展重點,2011年陳篤生醫院投資設立新加坡第一間先進科技康復中心,結合機器人及虛擬現實的康復機器,提供中風患者、腦損傷患者及脊椎損傷患者神經康復治療的服務。

新加坡戶外康復公園-康躍園地鐵及公車模型
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及新加坡國立健保集團(National Healthcare Group)2014年合作成立「新加坡康復研究院」,透過彙整各類康復病患的需求,運用生物醫藥及物理科學技術,將基礎科學和臨床研究結果轉化投入康復治療,已成功進行八個合作研究項目,在國立健保集團下屬的醫療機構展開測試。
為了幫助行動障礙者儘快康復及重新融入社會,2016年新加坡設立戶外康復公園-康躍園(Mobility Park),有模擬真實街道環境的人行道、斑馬線及坡道等各種路面,以及公交車、地鐵及計程車的實體模型,幫助行動障礙患者康復練習。新加坡聯合家庭、小區、政府部門,共同努力實現殘疾人士回歸小區,達成世界衛生組織推動以小區為基礎的康復醫療理想。
【文章來源:聯新國際醫療新加坡辦事處/作者:羅家欣 首席代表】
聯新國際管理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