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菜市口,新加坡有菜市路、菜市街,真是親切! 沿著菜巿路往北走,一路都是組屋區。組屋區深處有菜市街。菜市路街,在新加坡20世紀初就有了。 菜市街所在的勿洛北一區,其標誌性的建築物當屬阿爾安沙回教堂了。這個回教堂前些年因滿足不了禱告的需要,進行了擴建翻新。2015年開齋節的時候,李顯龍總理與封齋的400多名回教徒,按照開齋傳統先吃棗喝水,正式結束一天的齋戒。阿爾安沙回教堂有38年的歷史,如今可容納4500名回教徒做禮拜。

阿爾安沙回教堂 菜市路街離另一個回教徒集中的地方不算遠,乘60路,再換63路可以直達友諾士地鐵站。 友諾士,起源於一位馬來人的名字。他不僅是新加坡馬來人聯盟主席,還是馬來新聞業之父,全名:穆罕默德·友諾士·米· 阿都拉(1876-1934)。他的貢獻在於,由於他向殖民政府申請,使得原來是一片叢林的地方,發展成為一個純屬馬來人的鄉村。 馬來人原在加冷河畔居住。因加冷要建機場,馬來人必須搬遷。在友諾士的成功說服下,馬來人集體遷徙到了甘榜馬來由——今天名叫友諾士的地方。

現在的友諾士一景
友諾士來自蘇門答臘的米蘭加保,在萊佛士書院受教育。友諾士跟華社一樣,對當時的殖民地政府忽略社會福利而深感不滿。1926年,他和一群有志之士成立了「新加坡馬來人聯盟」(Kesatuan Melayu Singapura),提升馬來社群的社會地位,提倡馬來人教育等。 1927年,由於友諾士的申請獲得批准,新加坡馬來聯盟也獲得70萬元的津貼,購得240公頃的土地,並在這塊土地上發展起馬來鄉村,命名為「Kampong Melayu」。 1930年,馬來村居民為了紀念建村人友諾士,把鄉村改名為甘榜友諾士「Kampong Eunos」。 馬來人的身份認同,一般有這些共同特性:信奉伊斯蘭教,朗讀阿拉伯文撰寫的可蘭經,以及奉行馬來人的生活習俗等。友諾士是馬來人的先驅,也是今日地鐵站、諸多巴士總站的名稱。

友諾士巴士總站就在地鐵站下面
這裡要提及的是,新加坡在1964年發生了種族暴動。獨立以後的新加坡認為,純屬馬來人的鄉村對種族和諧有一定威脅。為此,允許其他種族的人到友諾士一帶居住。 1981年,友諾士被列入市區重建的名單中。一部分用來建造了泛島高速公路(PIE)。隨後,在友諾士一帶建造了友諾士地鐵站,使用傳統馬來構造,保留馬來的獨特風格。 (作者簡介:海天,女,在新加坡旅居的北京人。本文寫於2019年5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