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懷想之家的模型
三兄妹成年後,都搬了出去,又陸續有了自己的小家。母親的離世讓他們更依戀家庭。借著這次重建的機會,他們盼望將來可以時時回歸共處的大家庭生活,所以提出,新的住宅空間要容下三人及各自組建的小家庭。
中國傳統四合院為設計師們提供了靈感。「我們用四合院的建築形式,因為四合院『空間化』了東方的傳統生活理念,它有家庭聚集共享的中心,也有成員們各自居住的外圍,適合多代共居。這樣的建築本身,就能喚起人們對家的重視,是一條情感紐帶。」胡如珊說。

▲
環形中庭空間
兩層住宅圍繞著圓形的露天中庭展開。一層有客廳、開放式廚房、餐廳和書房。大面積的玻璃牆面、玻璃門使整個樓層都被「打開」,無比通透。通透了,才能讓人站在屋內的任何地方,都幾乎可以看到這個家的核心:中央的紀念花園。

▲
通透的一層

▲
一層的環形步道
新加坡位於熱帶,房屋通風很重要。所以通透的另一個好處,就是隨時能打開玻璃門通風。室內與屋外相互連接,進出無礙的不止是風,泳池和花草樹木看上去也延伸到了室內,觸手可及。

▲
在二樓的走廊,能看到一層,也能感受天窗灑下的陽光


▲
一層與二層能相互「溝通」
4個私密的臥室,都被「抬升」到二樓,由走廊相連。整個房子裡,還有3處「雙層挑高空間」,它們如同開在二樓的「瞭望口」。站在二層走廊,能通過這些「瞭望口」看到樓下的客廳、餐廳或廚房。「樓上、樓下不是彼此隔絕的,人們守住了隱私,但常常能感受到家人的存在,可以相互照應。」
「雖然我們設計這個房子的時候,沒有考慮任何與新冠疫情相關的因素,但是現在回頭看看,它的模式似乎也很適合疫情之下的共居,幾個小家庭既能相對獨立地生活,還可以共享花園等設施。人數不多,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剛剛好。」胡如珊說。

▲
早在2012年,同樣於新加坡建造的私人住宅「重疊房」
演化了四合院的傳統形態
其實早在2012年,郭錫恩和胡如珊就在新加坡另一處有13間臥室的華裔私人住宅里,化用過四合院的形態,將傳統的「回」字型宅院演化為兩個L形體塊。並且同樣使用了透明玻璃外牆、雙層挑高空間等來處理室內與室外、庭院和房子、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的關係問題。
採訪時,二人常常提到「關係」,這也許暗示了他們對「棲居」的態度。多年前,他們寫到:居所體現了我們的價值觀,顯露出內心深處最親密的生存感知和個人依戀。」


▲
懷想之家二樓
三兄妹搬進「懷想之家」後,給郭錫恩和胡如珊發了一封郵件:感謝你們,不僅僅完成了建築設計、建造了一座宅院,還如此細緻地照顧了每個家庭成員非常微小的要求,我們感到安慰,相信這將是治癒的開端……
「我們第一次收到這麼感人的郵件。其實,做私人住宅和接商業項目很不一樣。商業項目里,通常有項目經理協調、決策,設計和建造都可以被按部就班地推進。但私人住宅總是更『麻煩』,我們有時甚至要像生活『助理』一樣,照顧全家每個人的想法,這些想法可能會非常有個性。不過,最麻煩的地方,往往也是最感人的地方。」胡如珊說。

▲
坡屋頂下的二樓
私人住宅的「麻煩」,不僅在於眾口難調、難做決策,還在於生活方式總是千人千面、十分微妙的:早起後要吃什么喝什麼、喜歡在哪裡用早餐、希望陽光從什麼角度灑落進來……
「三兄妹來自一個大家庭,長輩們都覺得,他們失去了媽媽,自己更要多多照顧他們。所以我三次去新加坡,爺爺、叔叔、阿姨們三次都在,都會提出各自的意見,甚至細緻到臥室和床應該是什麼樣子。」郭錫恩說,「不過做一個能給人帶去安慰的房子,這種滿足感是在商業項目中少有的。房子、家,原本就具有撫慰的功能。我們很欣慰,能讓這種功能得以發揮。」


▲
郭錫恩與胡如珊在上海的家
圖片來源:義大利 Living - Corriere della Sera 雜誌
2003年,因為一個改造設計項目,郭錫恩和胡如珊帶著3個孩子從美國到了上海。他們慢慢以上海為根據地,設計面向全世界的家具、住宅、公共建築和商業空間。在他們的作品裡,私宅所占的比重一直比較少。
胡如珊說:「我們很關注家、私人空間。我們在上海的家藏在一個老弄堂里,因為對它賦予了很高的期望,所以它好像一直處於改造中,是個永遠做不完的項目。其實我們接觸了不少的私宅業主,但完成的改造項目很少,接下的往往是最投契的、最有趣的、彼此方向最一致的。」

▲
如恩的產品設計辦公室

▲
郭錫恩與胡如珊在上海的家居零售店「設計共和」
2004年起,除了做建築和室內設計,他們也設計產品,並開了家居零售店,將許多世界頂級設計師的產品第一次引進國內。這家店也逐漸接手一些室內軟裝項目。
「將近20年里,我們親歷了設計在國內的快速發展。剛開始,可能很多人並不了解現代設計。後來,尤其是最近的5~10年里,大家開始建立自己的看法、期望甚至美學,審美越來越成熟。」胡如珊說。
「現在,就拿國內的家具和產品設計市場來舉例,很多人的品味已經走得很前端,不滿足於一般的商業產品,開始研究限量版的收藏級家具。當然,在知識底蘊上能夠貫通東與西、古與今的藏家比較少,比較受歡迎的還是具有視覺衝擊力的物件,但行家越來越多了,比如很多人在收藏巴黎現代經典一派的家具,像Jean Prouvé的原版作品等等。」

▲
如恩為Poltrona Frau, De La Espada,Stellar Works等家居品牌設計的一系列產品
郭錫恩也有類似的體會。十多年前,曾有人給他看了一張肖像照:和十數件家具的合影,它們都出自一位著名設計師。「我們剛回中國的時候,看到了一些『豪宅』,有些人會買很多昂貴的東西擺在家裡,不管舒不舒服,也不管它們有沒有營造出『家』的氛圍。現在不一樣了,最近有一位潛在客戶來找我們,說想要改造自己的家,他希望女兒走進家門後,能獲得靈感和啟發。」

▲
2021年11月~2022年3月,如恩在羅馬國立二十一世紀藝術博物館(MAXXI)的個展《之·間》,探討「中間地帶」的不同形式
真正有質感的、區別於展廳的家,是什麼樣子的?胡如珊曾經用拉小提琴做過類比:「當你的孩子拉奏一首複雜曲子的時候,你希望他/她只是看起來有模有樣呢?還是真的拉得好?實際上從技術角度講,兩者是不盡相同的。有些人的演奏聽起來挺不錯,而事實上並不具備真正優秀的小提琴家的基礎技藝; 也有些人演奏一首普通的曲目,卻能感受到對演奏小提琴的精髓有著深刻的領悟。」
「我們是要買一把看起來討人喜歡的椅子呢,還是想擁有一把真正優雅而且製作精良的椅子?我們是想要一所吸引眼球的房子呢,還是想建造一棟可以在設計、結構上都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建築呢?」如恩的選擇不言而喻。


▲
《宣言》
「懷想之家」里,是否體現了一些讓家更有質感的設計趨勢?答案是肯定的,郭錫恩和胡如珊一直關心趨勢、觀察市場、關注人文。
早些年,他們做了獨立刊物《宣言》,2009年的第9期,就談到了設計和藝術的合流:「還有人直接把自己的家變成美術館,收藏家和建築師正在地球上發明一種新的建築——美術館風格的住宅。」

▲
2011年改造的「吳宅」
在公寓里,將私人居室「居中」
2011年,他們改造了一間位於新加坡市中心高層住宅樓的房子「吳宅」。屋主希望「這個三居室住宅能挑戰公寓的傳統概念」。於是他們讓三間臥室成為核心空間,不靠牆,將公共區域放在靠牆的外圍。
美術館風格的家,顛覆N室N廳傳統格局、創造更符合當代生活方式的開闊之家,這樣的討論直到近幾年才頻繁出現在大眾媒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