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生活於新加坡的三兄妹
為了紀念意外離世的母親,
委託建築師郭錫恩(Lyndon Neri)與胡如珊(Rossana Hu),
重建了1200㎡的老宅「懷想之家」。
房子低垂的坡屋頂象徵庇護,
寄託了三兄妹的童年記憶。
如今,他們又能搬回兒時的家,
回歸一種集體式的親密。
入住後,三兄妹寫了一封感謝郵件:
你們的設計,
讓我們獲得安慰、治癒。


▲
懷想之家
郭錫恩與胡如珊是一對學霸夫妻,
分別畢業於哈佛的建築學
與普林斯頓的建築及城市規劃專業,
兩人帶著3個孩子,定居上海近20年,
自2004年創立如恩設計研究室(Neri & Hu),
落成了水舍南外灘精品酒店、阿那亞藝術中心等項目。
他們的作品常常烙印著
新與舊、精緻與原始、公共與私密的平衡,
一種並不一目了然的「奢華」趨勢。
當中國以及亞洲的豪宅設計,
進入一個新的潮流時代,
今年7月,一條專訪如恩時,
也請教了一個問題:
除了消費昂貴的物品,怎樣讓家更有質感?

▲
懷想之家
編輯:徐瑩
責編:莊婭瓊


新加坡三兄妹的母親,在一場意外中過世,大家紛紛陷入傷痛之中,決定拆掉一起度過了童年時光的老宅,在原址上重建獨棟房屋,紀念母親。
於是,一家人花了大約三周時間,接觸不同背景的建築師,新加坡的、馬來西亞的、日本的……

▲
郭錫恩(Lyndon Neri)與胡如珊(Rossana Hu)
郭錫恩也從上海飛到新加坡,接受了兩輪「面試」,這是他過去做私人住宅時,從未有過的經歷。三兄妹的大部分核心家庭成員都要見他、同他交談,並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為什麼願意設計、重蓋這個房子?怎麼看待「回憶」?明白「失去」意味著什麼嗎?景觀和建築必須相互交融,對此你同意嗎?
「我們在這個項目上投入了很多時間,甚至是過多的時間。」郭錫恩說,「但這好像是一個嘗試著幫助受傷的家庭的過程。尤其是,我對他們的痛苦感同身受,我的外公和叔叔都是因意外過世的。第一次見到三兄妹的時候,他們的母親已經離開一年了,可我仍然能從遭遇了同一場意外的兒子身上,看到傷疤。」

▲
在臥室的陽台遠眺
郭錫恩告訴三兄妹的叔叔,最要緊的,也許不是重建什麼風格的房子、誰能將房子設計得最漂亮,而是打造一個可以延續家庭記憶的地方,讓三個孩子和所有健在的親人都好受些,逐漸回歸平常生活,靜待傷痛淡去。
最後,全家人決定,委託郭錫恩和胡如珊的「如恩設計研究室」來重建老宅。3年後,2022年,新宅院落成,被稱作「懷想之家(the house of remembrance)」。


在寸土寸金的新加坡,多數人住在高樓公寓里。「獨棟平房(bungalow)」不僅相對稀少,還往往帶著歷史印記。「懷想之家」的前身,正是一座雜糅著英國殖民時期風格、傳統馬來元素的獨棟平房。
重建後,幾乎沒有延用一片舊磚舊瓦,也不再有紅瓦屋頂或維多利亞式的裝飾細節,但仍然具有當地獨棟平房的特色,並留住了至少三重記憶。
第一重,是遮風避雨的深屋檐,象徵著兒時媽媽的庇護。

▲
中庭的紀念花園
第二重記憶,是中庭的花園。三兄妹的母親,曾經非常喜歡打理舊宅的花園,所以全家人都希望新院子裡也能有一座花園,紀念她,也安放家庭的集體記憶。

▲
屋頂由鋁板製成

▲
框住小樹的採光井內部則是木板紋理的混凝土

▲
穿過小樹,再往裡走,就是中庭
現在,進入院門後就能看到,一棵小樹站在屋檐下,它上方的屋頂被切空了一小塊,一縷陽光流瀉下來。再往裡走就是露天中庭,紀念花園躺在庭院的中央,占據了大部分區域。
「我們有意地控制了庭院的大小。不能太小,否則引入的自然光不夠,室內外都昏暗;也不能太大,否則看上去像酒店的公共空間,少了故事性。」郭錫恩說。

▲
坡屋頂,如同舒展的羽翼
第三重記憶,根據三兄妹的期望,將舊房子中寄託著他們童年回憶的坡屋頂元素,保留下來。
「我們小時候都有類似的經歷:喜歡在家裡狹小、隱秘的角落捉迷藏、『尋寶』,看看是否能翻出長輩保存已久的老物件、老故事,」胡如珊說,「在更西式的生活方式里,閣樓就是很多孩子童年時的尋寶地,孩子們知道,外婆會把舊的毛線衣等東西存到閣樓。這個家裡,坡屋頂就象徵著閣樓,所以保留坡屋頂,也延續了一種詩意:一家人帶著回憶和依戀,住在坡屋頂的羽翼之下,被穩穩地庇護。」

▲
樓梯空間

▲
站在臥室陽台上,約等於站在屋頂
「懷想之家」的坡屋頂,還是一種建造實驗。它不僅是覆蓋著房子的「頂」,更包裹著整個二層,「二樓嵌在坡屋頂里,四個臥室都藏在屋頂的山牆之下,天窗、陽台、臥室與陽台之間的玻璃牆,都是在屋頂上做的『文章』。這樣一來,房子裡的人能看到更多室外的花草樹木;如果從外部看房子,整棟樓也仍然像一座四面坡屋頂的獨棟平層。」

▲
如恩2011年設計的私人住宅「二分宅的再思考」
位於上海市區的田子坊弄堂里

▲
2012年完成改造的「設計共和與設計公社」
建築的前身是英國人建造的警察局

▲
2010年完成改造的「水舍南外灘精品酒店」
面向上海黃浦江

▲
2021年完成建造的「疊川麥芽威士忌酒廠」
三個由磚塊打造的同心環層層相疊
郭錫恩與胡如珊團隊做的項目,不論私人住宅還是公共建築,常常帶著某種記憶。
「田子坊私宅」延續了上海弄堂的記憶;「設計共和與設計公社」保留了這個20世紀初建造的舊房子的部分記憶;「水舍南外灘精品酒店」封存了江邊碼頭的工業記憶;「疊川麥芽威士忌酒廠」回應了峨眉山的山水記憶……

▲
懷想之家。郭錫恩和胡如珊痴迷於「反思型懷舊」:
不是單純的時間倒退,而是在編織記憶碎片的同時,
讓房子適用於現代的城市和生活形態。
為什麼「記憶」很重要?
「記憶有很多種,個人有個人的記憶,宅院有家庭的記憶,城市有集體的記憶。處理不同的記憶時,我們用不同的手法。在『水舍』,保留了一些實實在在的瓷磚、牆面、結構,在『懷想之家』,我們使用的是能呼應記憶的符號和隱喻。一位很有名的建築師Aldo Rossi就常常談論城市集體記憶的重要性,他說,城市理解了自己的過去,才能向著未來生長。」
家,也是這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