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意外离世后,新加坡三兄妹重建1200㎡老宅,只想“搬回儿时的家”

2022年09月23日   •   7万次阅读

怀想之家的模型

三兄妹成年后,都搬了出去,又陆续有了自己的小家。母亲的离世让他们更依恋家庭。借着这次重建的机会,他们盼望将来可以时时回归共处的大家庭生活,所以提出,新的住宅空间要容下三人及各自组建的小家庭。

中国传统四合院为设计师们提供了灵感。“我们用四合院的建筑形式,因为四合院‘空间化’了东方的传统生活理念,它有家庭聚集共享的中心,也有成员们各自居住的外围,适合多代共居。这样的建筑本身,就能唤起人们对家的重视,是一条情感纽带。”胡如珊说。

环形中庭空间

两层住宅围绕着圆形的露天中庭展开。一层有客厅、开放式厨房、餐厅和书房。大面积的玻璃墙面、玻璃门使整个楼层都被“打开”,无比通透。通透了,才能让人站在屋内的任何地方,都几乎可以看到这个家的核心:中央的纪念花园。

通透的一层

一层的环形步道

新加坡位于热带,房屋通风很重要。所以通透的另一个好处,就是随时能打开玻璃门通风。室内与屋外相互连接,进出无碍的不止是风,泳池和花草树木看上去也延伸到了室内,触手可及。

在二楼的走廊,能看到一层,也能感受天窗洒下的阳光

一层与二层能相互“沟通”

4个私密的卧室,都被“抬升”到二楼,由走廊相连。整个房子里,还有3处“双层挑高空间”,它们如同开在二楼的“瞭望口”。站在二层走廊,能通过这些“瞭望口”看到楼下的客厅、餐厅或厨房。“楼上、楼下不是彼此隔绝的,人们守住了隐私,但常常能感受到家人的存在,可以相互照应。”

“虽然我们设计这个房子的时候,没有考虑任何与新冠疫情相关的因素,但是现在回头看看,它的模式似乎也很适合疫情之下的共居,几个小家庭既能相对独立地生活,还可以共享花园等设施。人数不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刚刚好。”胡如珊说。

早在2012年,同样于新加坡建造的私人住宅“重叠房”

演化了四合院的传统形态

其实早在2012年,郭锡恩和胡如珊就在新加坡另一处有13间卧室的华裔私人住宅里,化用过四合院的形态,将传统的“回”字型宅院演化为两个L形体块。并且同样使用了透明玻璃外墙、双层挑高空间等来处理室内与室外、庭院和房子、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关系问题。

采访时,二人常常提到“关系”,这也许暗示了他们对“栖居”的态度。多年前,他们写到:居所体现了我们的价值观,显露出内心深处最亲密的生存感知和个人依恋。”

怀想之家二楼

三兄妹搬进“怀想之家”后,给郭锡恩和胡如珊发了一封邮件:感谢你们,不仅仅完成了建筑设计、建造了一座宅院,还如此细致地照顾了每个家庭成员非常微小的要求,我们感到安慰,相信这将是治愈的开端……

“我们第一次收到这么感人的邮件。其实,做私人住宅和接商业项目很不一样。商业项目里,通常有项目经理协调、决策,设计和建造都可以被按部就班地推进。但私人住宅总是更‘麻烦’,我们有时甚至要像生活‘助理’一样,照顾全家每个人的想法,这些想法可能会非常有个性。不过,最麻烦的地方,往往也是最感人的地方。”胡如珊说。

坡屋顶下的二楼

私人住宅的“麻烦”,不仅在于众口难调、难做决策,还在于生活方式总是千人千面、十分微妙的:早起后要吃什么喝什么、喜欢在哪里用早餐、希望阳光从什么角度洒落进来……

“三兄妹来自一个大家庭,长辈们都觉得,他们失去了妈妈,自己更要多多照顾他们。所以我三次去新加坡,爷爷、叔叔、阿姨们三次都在,都会提出各自的意见,甚至细致到卧室和床应该是什么样子。”郭锡恩说,“不过做一个能给人带去安慰的房子,这种满足感是在商业项目中少有的。房子、家,原本就具有抚慰的功能。我们很欣慰,能让这种功能得以发挥。”

郭锡恩与胡如珊在上海的家

图片来源:意大利 Living - Corriere della Sera 杂志

2003年,因为一个改造设计项目,郭锡恩和胡如珊带着3个孩子从美国到了上海。他们慢慢以上海为根据地,设计面向全世界的家具、住宅、公共建筑和商业空间。在他们的作品里,私宅所占的比重一直比较少。

胡如珊说:“我们很关注家、私人空间。我们在上海的家藏在一个老弄堂里,因为对它赋予了很高的期望,所以它好像一直处于改造中,是个永远做不完的项目。其实我们接触了不少的私宅业主,但完成的改造项目很少,接下的往往是最投契的、最有趣的、彼此方向最一致的。”

如恩的产品设计办公室

郭锡恩与胡如珊在上海的家居零售店“设计共和”

2004年起,除了做建筑和室内设计,他们也设计产品,并开了家居零售店,将许多世界顶级设计师的产品第一次引进国内。这家店也逐渐接手一些室内软装项目。

“将近20年里,我们亲历了设计在国内的快速发展。刚开始,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现代设计。后来,尤其是最近的5~10年里,大家开始建立自己的看法、期望甚至美学,审美越来越成熟。”胡如珊说。

“现在,就拿国内的家具和产品设计市场来举例,很多人的品味已经走得很前端,不满足于一般的商业产品,开始研究限量版的收藏级家具。当然,在知识底蕴上能够贯通东与西、古与今的藏家比较少,比较受欢迎的还是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物件,但行家越来越多了,比如很多人在收藏巴黎现代经典一派的家具,像Jean Prouvé的原版作品等等。”

如恩为Poltrona Frau, De La Espada,Stellar Works等家居品牌设计的一系列产品

郭锡恩也有类似的体会。十多年前,曾有人给他看了一张肖像照:和十数件家具的合影,它们都出自一位著名设计师。“我们刚回中国的时候,看到了一些‘豪宅’,有些人会买很多昂贵的东西摆在家里,不管舒不舒服,也不管它们有没有营造出‘家’的氛围。现在不一样了,最近有一位潜在客户来找我们,说想要改造自己的家,他希望女儿走进家门后,能获得灵感和启发。”

2021年11月~2022年3月,如恩在罗马国立二十一世纪艺术博物馆(MAXXI)的个展《之·间》,探讨“中间地带”的不同形式

真正有质感的、区别于展厅的家,是什么样子的?胡如珊曾经用拉小提琴做过类比:“当你的孩子拉奏一首复杂曲子的时候,你希望他/她只是看起来有模有样呢?还是真的拉得好?实际上从技术角度讲,两者是不尽相同的。有些人的演奏听起来挺不错,而事实上并不具备真正优秀的小提琴家的基础技艺; 也有些人演奏一首普通的曲目,却能感受到对演奏小提琴的精髓有着深刻的领悟。”

“我们是要买一把看起来讨人喜欢的椅子呢,还是想拥有一把真正优雅而且制作精良的椅子?我们是想要一所吸引眼球的房子呢,还是想建造一栋可以在设计、结构上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建筑呢?”如恩的选择不言而喻。

《宣言》

“怀想之家”里,是否体现了一些让家更有质感的设计趋势?答案是肯定的,郭锡恩和胡如珊一直关心趋势、观察市场、关注人文。

早些年,他们做了独立刊物《宣言》,2009年的第9期,就谈到了设计和艺术的合流:“还有人直接把自己的家变成美术馆,收藏家和建筑师正在地球上发明一种新的建筑——美术馆风格的住宅。”

2011年改造的“吴宅”

在公寓里,将私人居室“居中”

2011年,他们改造了一间位于新加坡市中心高层住宅楼的房子“吴宅”。屋主希望“这个三居室住宅能挑战公寓的传统概念”。于是他们让三间卧室成为核心空间,不靠墙,将公共区域放在靠墙的外围。

美术馆风格的家,颠覆N室N厅传统格局、创造更符合当代生活方式的开阔之家,这样的讨论直到近几年才频繁出现在大众媒体中。

"在新加坡中了1000万新元,钱要怎么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万次阅读
这对新加坡夫妻在中国玩了近一个月,离境时被海关质问,竟这样说!
2025年05月02日   •   15万次阅读
2025新加坡准证政策大变革,全面调整要点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4万次阅读
旅游签连续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读爸爸被ICA请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6万次阅读
外国势力干预新加坡大选!网友:原来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万次阅读
新加坡地铁再现蹭饭女团,专盯安哥出手,30秒变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4万次阅读
新加坡史上最纠结选战:66岁副总理临危受命,为何反成选民"烫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万次阅读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给谁了?然后秋后算账?
2025年05月01日   •   3万次阅读
我在新加坡陪娃读书,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过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万次阅读
国人纷纷声援副总理颜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1万次阅读
新加坡全球抢人!将大批引进这类新移民!职位空缺近8万人
2025年04月29日   •   1万次阅读
入境新加坡可以带香肠吗?
2025年05月02日   •   1万次阅读
25 岁的滚烫人生:从NTU校园夜宵摊到千万麻辣帝国的逆袭密码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阅读
人在新加坡过世后财产会这样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576次阅读
留英博士到卡车司机,他从上海开电车狂飙3000公里惊现新加坡街头!
2025年05月03日   •   9576次阅读
乘坐飞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丢失?官方解决方案来了
2025年04月29日   •   9234次阅读
遍布全岛!新加坡徒步50个绝美秘境路线曝光:雨林、海岸、湿地...
2025年04月29日   •   8550次阅读
还记得28岁的你做了些什么吗? 那时的你会怎么用1万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959次阅读
是被风吹还是恶作剧? 行动党宣传册和工人党海报如此“接地气”
2025年04月28日   •   4275次阅读
“抛弃”选区没信义? 移情别恋实属无奈 从一而终那是运气
2025年04月30日   •   4275次阅读
新加坡这个自然公园要这么玩!知道12件事玩得才爽
2025年05月03日   •   4104次阅读
她在新加坡转行幼教后工资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变谁?
2025年04月30日   •   3762次阅读
新币攻破5.6关口!大选倒计时,抢占政策+汇率“黄金交叉点”
2025年04月29日   •   3420次阅读
黄循财:外国人、游客、高收入群体其实在补贴新加坡的低收入家庭
2025年04月30日   •   3420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