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教學領域科技方案取得好成效 疫情後得以保留

本地藝術家羅心暉和480名青年,將為明年的妝藝大遊行攜手打造,一個由28個貨櫃組成的巨型裝置藝術。這也將是妝藝大遊行史上,最大型的社區裝置藝術作品。
冠病疫情推進了許多行業的數碼化進程,教學領域也不例外。為了確保學生的學習不受影響,教師紛紛通過新科技,降低無法面對面授課所帶來的影響。而這些在疫情期間衍生的科技方案,有不少因為取得良好成效,得以在疫情後繼續保留下來。
在輔助教學的智能平台上輸入陌生詞彙,系統便能立刻為學生提供註解,以及詳細的延伸資料,甚至還能隨時出模擬試卷,並為學生進行批改。
工藝教育學院人事部和經營NITEC課程學生鄒世安說:「它是一個一站式平台,讓我自己方便學習、複習,然後有什麼疑問就問那個智能平台,它就即時提供我答案。」
這個學習平台,沒有隨著實體課的恢復而功成身退。如今也供中區工藝教育學院25個班級,約1000多名學生和30名講師使用。
工藝教育學院商業與服務學院講師吳淑君表示:「我發現自從學生在這個人工智慧平台反覆地做模擬試卷,對他們在準備理論考試時有很大的幫助。而且目前這個人工智慧平台批改試卷的功能已經進化到接近真人的水平。」
這款由義安理工學院研發的虛擬實境輔助教材,則讓藥劑學課程的學生可自主遊覽,學習藥房各區的功能。同時搭配各種圖表,幫助學生更快掌握重點。
義安理工學院藥物科學專業文憑班學生馮有敏表示:「因為我本身對視覺影像比文字來得敏感,所以我看到裡面的圖像,讓我的學習變得更輕鬆。而且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時間和學習進度,上網用這軟體。」
義安理工學院藥物科學專業文憑講師何慧賢說:「學生畢業之前有機會到各大藥房進行為期六個月的實習,所以這個虛擬藥房將提供一個互動的平台,讓學生一步一步地學習藥房的操作和流程。」
由於學生回饋良好,技術團隊正改良新版本,預計明年推出,並將使用範圍從目前的藥劑學一年級生,擴大到二年級和三年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