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原本收入就不穩定的獨立藝術人面對更大挑戰,他們沒有坐以待斃,而是通過學習掌握新技能,開拓新疆域

2021年07月31日   •   9747次閱讀

疫情防控措施給原本收入就不穩定的獨立藝術人帶來更大挑戰,但面對疫情,他們沒有坐以待斃,而是通過學習掌握新技能,為各自的藝術生涯開拓出新疆域。四位本地獨立藝術人受訪分享他們的困難、掙扎和收穫。

陳森財創業進軍數碼平台,為舞蹈愛好者提供線上課程。(謝智揚攝)

獨立藝術人,是活躍於藝術領域的自由職業者,不隸屬任何團體或機構,單槍匹馬走天下,因此在藝術創作上往往擁有較大自主權和操控度,相對地,他們的收入具浮動性;「現世安穩」中,這似乎不是大問題,但疫情來襲,使文化藝術生態急劇改換,獨立藝術人也被裹挾其中,生計和人生規劃都生變。

疫情的確是危機,但在迎難而上、靈活變通的人眼中,也是轉機。

四位本地獨立藝術人陳慶倫、陳森財、謝逸軒、張時薰,面對疫情,不墨守成規,不坐以待斃,為各自藝術生涯開拓出新疆域,迎向新人生風景——青年笛子演奏家陳慶倫,疫情中完成博士學位;舞者兼編舞陳森財,創立跨國際舞蹈社區平台SpaceCuboid;劇場演員謝逸軒,創作錄製自己首張原創專輯;攝影師張時薰,進入紀錄片攝製領域。

提升或轉型,聽似簡單,但要越出舒適區,進行新嘗試,其中必有實際困難和心理掙扎,當然還有自僱人士疫情期間不得不面對的經濟壓力。

經歷零收入階段

疫情防控層級和限制措施不同,這些藝術人曾有過或長或短零收入的階段。張時薰主要收入來源是攝影方面的案子,隨疫情起伏,種種不可控因素產生。「某些時期我只能等待,不出門基本上無法完成大部分客戶需求,經歷過零收入」;作為初出茅廬的舞台劇演員,謝逸軒去年整年排滿的行程逐漸空白,迎來畢業後第一次失業,他坦言失去收入來源,也似乎迷失未來方向;陳森財疫情前在歐洲舞團完成甄選後回國,當時以為國內非常多課程指導、表演創作等待著他,卻沒想到計劃趕不上變化,因零進帳而無助。

演出減少,教學上網,同樣導致陳慶倫收入受影響。「以前工作特別忙,疫情中時間分配也成問題,心態上一下子反應不過來。」陳慶倫說花了一段時間,找回理性面對生活的態度。理性,對他來說尤其必不可少——他在中國音樂學院修讀器樂表演藝術研究博士,去年是他博士在讀最後一年。2019年3月開題,題目是「中國竹笛藝術融合印度音樂之探究」,同年9月到印度演出時為此課題找到當地可協助的老師,12月又到北京見導師,後來疫情暴發攪亂一切,他去年根本無法再度前往印度調研。

「一番思考後,我只能臨時改換課題,慶幸新課題『新加坡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國竹笛的融合發展』得到導師認可。」陳慶倫的笛子導師是張維良教授,論文導師是趙塔里木教授,校方也批准他在新加坡完成論文,但之後等待他的還有更多挑戰。

沉潛學習儲備新技能

劇場演員謝逸軒疫情中磨鍊彈唱技藝,獲得錄製唱片的機會。(蔡家增攝)

真正有趣的,恰是這些「轉向」動念,因為身陷困頓時,人們很容易被眼前的阻礙所蒙蔽。

謝逸軒甚至想會不會就此離開話劇界,尤其當大家都為生活奔波時,自己是否還要活在藝術烏托邦里,是否該去找份工作?「疫情蔓延全球,我觀察各國藝術家如何為自己找出路,『學習精神』是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東西。或許這是我沉潛學習,更新技能儲備的時機,在這場自我探知中,我重拾以前就有的興趣——吉他,一頭鑽進流行音樂,從音樂中找尋自己與表達自我。」

舞台演出中斷,他就積極參與芽籠士乃民眾俱樂部等主辦的線上直播,表演吉他彈唱。他誠懇的演唱和渾厚的嗓音打動很多人,有人看了他的直播後給他提供更多工作機會,更有難得的唱片邀約。

「一位老闆也是因看我直播,覺得我有發片潛力。這張唱片所有歌曲與大部分歌詞都由我個人創作,我在五個月里寫出將近30首歌,再從中挑選10首最滿意的作品。創作過程中,我一邊學習,一邊打磨技巧。」謝逸軒說。

靜態攝影和動態攝錄均有涉獵的張時薰,則慶幸未因居家限制影響創作輸出。「對大部分人來說,居家辦公是一種新體驗,也需時間適應,而我的工作性質剛好是前期在家籌劃,中段到外面拍攝素材,最後居家完成後期製作,所以我對居家辦公不陌生。」

她發現,有時在受限場域內,更能激發出天馬行空的藝術創意,很多創意其實是被逼出來的。張時薰「動靜皆宜」,在防疫措施放寬時見縫插針地工作,而本地和國外的客戶在創意和執行上,給她很大自由,隨著幾個影片面世,越來越多人接洽她製作影片,而不僅是平面攝影。

張時薰以攝影師身份為人熟知,但她的攝錄技能是如何得來的呢?原來她一直和著名藝術攝影師汪春龍合作拍攝藝術電影,此前他們已發表《灰彩虹》和「A Love Unknown」兩部長片。「我的動態攝錄技巧也是那時為完成作品練就的。同為藝術家的我們,不想讓疫情暫停我們的創作,因而計劃拍一部新紀錄片,我已經為紀錄片進行過幾次拍攝,但並沒有定下完成時間,而是作為持續性項目推展。」

因疫情放棄歐洲舞團工作機會的陳森財,意識到已錯過當職業舞者的黃金時期,所以進本地舞團當全職舞者,並不在他疫情計劃中。

「我很清楚身體會隨歲月流逝而退化,所以常思考怎樣讓更多人透過我的技能和知識受益,同時使自己獲得穩定收入。疫情讓我學習到必須以創業者思維經營自己,才能夠在這個領域裡生存。」陳森財說:「我曾在理工學院主修營銷與傳播,因此有商科背景,加上我對創業很感興趣,決定趁機踏上創業道路,將舞蹈和健身教學帶往數碼領域。」

克服數碼化的挑戰

張時薰從靜態攝影跨足動態攝錄,藝術創作拓展到新領域。(陳淵莊攝)

然而進入哪個陌生領域會是毫無挑戰的?

儘管張時薰單打獨鬥,攝錄看似靈活,可有很多場所此刻不能自由進出,人數限制和安全距離等也都增加拍攝難度。不過,張時薰保持樂觀心態:「紀錄片就是記錄生活,所以現階段發生的種種,也是對拍攝對象真實生活的記錄。」

但對陳森財來說,從藝術到商業,是不小的一次跨界。目前SpaceCuboid已上正軌,穩定發展,慢慢累積出知名度和顧客的信任,也持續和幾家公司合作,提供舞蹈及有氧課程,朝更多元面向發展。

回首疫情期間創業之初,陳森財疲於處理各類大大小小的行政問題,還得尋找機會提升公司曝光率,並制定可持續發展的規劃。「數碼行業早成趨勢,線上課程也已成為大家生活的一部分,但業者如我仍得面臨許多隱形問題,比如:網課很方便,卻沒有實體課的制約能力,上一秒有很多顧客報名課程,下一秒他們卻可能因各種理由不出席,如何讓課程多元有趣吸引人,且保有品質及效益,真是一門大功課,我依然在摸索。」

陳森財數碼創業,而陳慶倫「數碼求學」。5月底的博士論文答辯只能以視頻會議方式完成,作為舞台經驗豐富的表演者,他直言在平面的螢幕上與博導們交流真是頗受局限。「少了面對面那種肢體語言、表情回應和聲音共鳴,挺擔心答辯效果。」

採訪指揮家葉聰、作曲家王辰威等人做調研,他還做曲式分析和大量閱讀,學術之外,他同樣得處理行政事務——登錄中國網站很卡,無法上傳視頻,托學弟學妹甚至老師幫助列印論文,再找導師、系主任、院長簽字等。「哈哈,欠下不少人情。」陳慶倫說。此外,他得開兩場音樂會,在本地實況錄製後發給校方。好在找尋場地和合奏樂手的問題都迎刃而解,疫情訓練出他高超的協調能力。如今他終於博士畢業,成為中國培育出的第三位笛子表演藝術研究博士,也是其中首個新加坡人。

謝逸軒首張專輯已進棚錄音,整張專輯錄製完成40%。「想做出一張與眾不同的專輯,裡面融合了很多我的個人經歷,務求以真實故事和心情感染聽眾。」謝逸軒計劃慢慢轉型成流行歌手,但他不會離開劇場,「若有機會,我一定會回去劇場繼續演出,保持每年參演一到兩部劇場演出。」5月底,他就在兼顧繁忙錄音的同時,參演新加坡國際藝術節華語劇大製作《南柯一夢》之《辱夢》。

謝逸軒說:「我認為藝術工作者應多元培養、開發各方面的才能,現代藝術的發展是扇性的多維的,新常態下的藝術工作者不僅要學藝,還得學會與科技交朋友。」

陳森財也一邊經營SpaceCuboid,一邊參與「觸·當代舞蹈節」6月底的演出,發表新編創。「在授課和商業經營這方面,我會以事務重要性安排優先級,提高效率,也能騰出更多時間投入創作。從舞者過渡到編舞、教學,我發現自己是很愛嘗試新事物的人,想跳脫傳統教學模式,也有信心去經營線上課程。」

藝術發展觀

陳慶倫認為學術研究能提升他作為笛子演奏家的表現力和表演水平。(李健瑋攝)

張時薰也談及藝術人多觸角發展的必要性:「我的每個技能都是因為想要完成作品、實現想法而主動修的,藝術創作本身需要工作者有拓展和探研心態,但我覺得跨領域的前提應是創作本身需要,而不是隨波逐流或蜻蜓點水。」

艱苦的長期攝影是張時薰的創作主軸,從未停止的她等待適當時機將新作展示給大眾。「至於紀錄片拍攝,是一個沒設下終點的長跑,我所要做的是持續觀察和拍攝。」

陳慶倫笑說家人戲謔他身為家中小時候讀書最不好的人,竟然考到博士,很不可思議。「我自認不是讀書的料,我單純地喜歡音樂。」

至於為何從藝路上選擇赴這一段學術旅程,陳慶倫有深入淺出的看法:「我們追求學術的過程,其實是為藝術講出一個所以然,比如我表演時微妙的感官反應,是能被理論化、學術化和數據化地研究的。我有個學生『抬槓』說:『我用電腦也能實踐這一切。』但我告訴他:相比於電腦的制式,人是千變萬化的,我用情感甚至誤差,製造出微妙差異,這是電腦無法複製的。而我求學,是為了有知識,這樣我才會有原理,有選擇,有更多變化。」

陳慶倫近期接下一些音樂策劃和表演工作,期待再登舞台。

獨立藝術人們也提及當局為自僱人士提供的補助猶如及時雨,減輕許多負擔,讓他們能靜下心來繼續藝術探索。

記者:王一鳴

555

她只是去上課,卻永遠沒能回家!
2025年05月09日   •   5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做了刮宮小手術,花了37000!」
2025年05月13日   •   4萬次閱讀
比爾蓋茨來新加坡也要吃食閣,排隊拼桌吃榴槤,超接地氣
2025年05月09日   •   1萬次閱讀
「你孩子沒記作業關我什麼事?」新加坡老師一番話炸翻家長群!
2025年05月10日   •   1萬次閱讀
新加坡打工人勿躺平!超全巴士攻略,一鍵直達馬來西亞嗨玩周末
2025年05月12日   •   1萬次閱讀
讓孩子在新加坡成百萬富翁!每月CPF存400新幣,在他們65歲時有100萬!
2025年05月14日   •   1萬次閱讀
「川普朋友圈唯一受邀者」 ,周受資攜妻子亮相Met Gala 紅毯再成焦點
2025年05月09日   •   1萬次閱讀
新加坡熱到爆!有沒有不花錢又能涼快下的?
2025年05月14日   •   1萬次閱讀
世界首富 比爾蓋茨也打算來新加坡定居,設立家辦了
2025年05月10日   •   1萬次閱讀
「新加坡公婆奇葩育兒方式,讓我第一次有了離婚的念頭……」
2025年05月11日   •   9576次閱讀
比爾・蓋茨為何青睞新加坡?
2025年05月13日   •   9576次閱讀
真實記錄,我在新加坡受鞭刑的全過程!要向執行官說「謝謝」
2025年05月15日   •   7695次閱讀
曾是青少年的運動鞋天堂 女皇道購物中心會不會也走入歷史?
2025年05月13日   •   6327次閱讀
比爾蓋茨在新加坡找房!臉書聯合創始人也入籍新加坡,還有他們...
2025年05月10日   •   6156次閱讀
新加坡自雇EP為什麼建議至少6000新幣的月薪
2025年05月09日   •   6156次閱讀
股神巴菲特的15個投資建議,在新加坡必看
2025年05月09日   •   5472次閱讀
功成身退,薪火相傳:新加坡政治元老王瑞傑、張志賢同時隱退!盤點其對國家發展的奠基性貢獻
2025年05月09日   •   4959次閱讀
驚!年輕家庭拒內卷炫富,借「新加坡身份」開啟理想生活新實驗!
2025年05月10日   •   3249次閱讀
雙向奔赴!中國外交部表態:願攜手新加坡新一屆政府深化務實合作!且看新中關係35年"進化史"
2025年05月09日   •   3078次閱讀
權力魔方轉動!黃循財新內閣暗藏三大玄機:雙副相制、65後全面接班、新生代閃電入閣!
2025年05月14日   •   3078次閱讀
比爾·蓋茨閃現新加坡食閣!瞬間get了億萬富豪同款套餐!
2025年05月10日   •   2907次閱讀
在新加坡打到「神仙車」!綠植裝飾配免費零食,乘客直呼:情緒價值拉滿了
2025年05月10日   •   2907次閱讀
當 「孤獨死」 敲響警鐘:新加坡 PR 政策釋放暖意,國際生及工作者迎來身份規劃新機遇
2025年05月14日   •   2907次閱讀
YouTrip可以換馬幣啦,免費載你去新山🤩消費滿額送3% cashback,指定商店消費高達10% cashback~
2025年05月13日   •   2736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