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過後,雖然世界恢復了正常通行,但依舊存在一系列問題,例如:各國家間地緣政治日益緊張,經濟前景不明朗,國際準則和規範瓦解等等。在許多國家,包括新加坡在內,社會問題和不平等現象也越來越嚴重。這些都對本地企業和身為工友的我們有所影響。
可是不用過於擔心,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在4月17日的國會上參加政府施政方針和各部門附錄辯論時,提出了接下來五個重要調整方向。這些調整舉措將在未來幾年內重新構建社會契約,推動新加坡實現更加公平、包容和繁榮的社會。
這五方面調整分別是:改變對技能的態度、重新詮釋成功的定義、改變社會援助的方式、改變關懷年長者的方式,以及讓新加坡人少關注一點「我自己」(I and me),多關注一點「我們大家」(us and we)。
隨著需求和時代變遷勇敢進行改變
談到改變人們對技能的態度時,黃循才表示:人們對唯才是用的概念過於狹窄。可能大多數的人對技工這門行業持有「讀不好書的人才會去做的工作」的想法。但黃循財認為,技能是一個人實現自我價值的關鍵。他指出,新加坡的志向是建立成熟的終身學習社會,「這麼一來,我們能為將來做好準備,也準備好取得成功。」所以需要轉變人們對於技能的態度。
政府將同勞資政三方夥伴探討關於如何支持雇員撥出時間參加培訓。同時也將推行改革並強化技能創前程計劃(SkillsFuture),降低培訓的成本和門檻,讓持續學習、再度培訓和提升技能成為雇員們的生活日常。為了讓僱主鼓勵工友提升技能,全國職工總會 (NTUC) 也在2019年成立了企業培訓委員會(簡稱CTC)。企業培訓委員會將培訓制度化,為企業和員工帶來雙贏的結果。
黃循財說:「這些舉措不僅將讓個別雇員受益,也對企業也有幫助。與此同時,企業必須將招聘員工的重點從學歷轉向技能,以及為雇員投資職業技能成長。新加坡人也要對這些改變保持開放的態度。」
另外,職總也為新加坡技工制定了全新的職業發展模式,希望為技工們提供專業的技術培訓和提高現有從業者技術專業性。同時職總也希望能吸引更多的本地年輕人加入已經有老齡化趨勢的技工行業。
鼓勵和幫助國人過上更好地生活
或許你會羨慕一些國家立志於建立提供終身福利的社會,但這樣的計劃和保障到底可以持續多久?
黃循財強調,成功不僅僅是指個人財富和地位的提高,也包括創造機會,實現人生價值,為社會作出貢獻等。他也說社會援助不應該只是提供資金和物品,更重要的是提供實質性的幫助和支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弱勢群體通過接受專業的技能培訓成功再就業重拾自信和經濟獨立。
在這方面政府將把社會援助和就業援助結合起來。在協助失業民眾方面,政府考慮推出一個協助失業者維持生計,且鼓勵他們重新再就業的援助計劃。這項具有針對性的再就業計劃,在減輕失業者維持生計壓力的同時,也鼓勵他們繼續提升技能和尋找新工作。政府也將推出更多的家庭援助措施,幫助更多本地家庭緩解生活壓力。
除此之外,政府將加強對年長者的關懷,提供更好的醫療和健康服務,建立更多的福利機構,同時鼓勵年長者參與社區活動,保持社交和精神健康。
勞資政三方夥伴之一的職總在去年推出為期一年的「同心同行 共創未來」對話會(#EveryWorkerMatters Conversations)以了解年長工友的擔憂以及他們的期許。

職總秘書長黃志明 星期一(5月1日)在職總勞動節集會上致辭時說:「職總過去九個月已通過不同平台,與超過4萬不同領域的工友包括專業人士、經理和執行員(Professionals, Managers and Executives,簡稱PME)接觸。我們希望通過這項為期一年的「同心同行共創未來」對話會,廣泛傾聽來自本地工友的擔憂和想法、同時調整更新與本地工友的契約、維持同工友之間的信任,以及幫助工友爭取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機會。」
少關注「我自己」,多關注「我們大家」
最後,政府鼓勵新加坡人需要更加團結,攜手促進社區共建,推動社會和諧。黃循財表示,這些調整將給新加坡帶來巨大的變化,但離不開社會的支持和合作。政府將與企業、工會和社會團體等合作,共同建設一個更加公平、包容和繁榮的新加坡。

他同時在剛剛過去的勞動節群眾大會上強調,新加坡國家面積雖小,但在國際上的地位卻是引人矚目的。但我們不能把這一切視為理所當然,新加坡需要建立一個更具彈性和適應性的社會,為人們提供更多的選擇和機會。政府也將繼續與社會各界密切合作,推動改革和發展,實現國家的經濟繁榮和諧發展,讓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
最後,職總誠摯邀請大家加入「同心同行 共創未來」對話會(#EveryWorkerMatters Conversations) 積極分享您的想法和意見。共同致力於建設更加美好的新加坡!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參與話題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