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何數目的金錢,總得有個比較,才有意義。
300新元如果送給一對新加坡夫婦,小兩口到中高檔餐館享受一頓美食可能足夠,租房的話雖然肯定不夠,但充作一筆補助就夠了......嗎?
國家發展部在3月初的國會撥款委員會辯論中宣布,將給予符合育兒短期住屋計劃(PPHS)的家庭每月300元的補助券,幫助他們減輕在公開市場租房的負擔。
問題是,消息宣布不久後,不少民眾就向新加坡媒體吐槽:這筆補助,實在不夠。
《海峽時報》3月11日刊登了題為《等待預購組屋的家庭認為300元的租房補貼不足夠(Families awaiting BTO flats say $300 rental voucher is inadequate)》的報道,就反映了這個看法。

(海峽時報)
這倒不是新加坡人一味貪心,總是認為政府給予的補助永遠不夠。比起公開市場的三房式組屋租金中位數(2200-3000新元,視地點而定),每月300元的補貼只不過是月租的10%多一點,的確看似不多。
國家發展部長李智陞宣布這項措施時指出,補助券的對象是需要在公開市場租下政府組屋或組屋臥房的家庭,將補助額度設在300元,則是為了避免推高市場租金。
或許重要的話總是要說三遍,國家發展部3月13日針對以上報道致函《海峽時報》,就強調了補助券對打算租臥房的家庭來說,其實幫助不小。
其中的關鍵句是:
「鑒於政府組屋臥房租金中位數是800元,300元的補助可以幫助還未生育的年輕夫婦抵消不少租金。育有孩子、需要更大空間的夫婦,則可向建屋局申請租下育兒短期住屋計劃組屋單位。」
300元已經接近800元的一半,從這個角度來看,300元的補助應該就不能說是「杯水車薪」了,有這種想法的人多半都是希望租下整間組屋。
與其說他們沒有量力而為,按照自己的財務狀況來決定住房安排,或許說他們的期望被育兒短期住屋計劃本身給拉高了,會更準確?

建屋局建議,育有孩子的家庭在等待預購組屋完工時,可申請租住育兒短期住屋計劃組屋單位。(海峽時報)
2013年推出的育兒短期住屋計劃,旨在協助本地家庭在等待預購組屋竣工期間,以低於市價的租金暫時向建屋局租房子住。
在這項計劃下,申請者能以400新元至550新元之間的租金向建屋局租下兩房式組屋,三房式組屋的租金則是600新元至900新元之間。
這比起公開市場的三房式組屋租金中位數(2200-3000新元)可說相去甚遠。
補助券既然同樣屬於育兒短期住屋計劃,或許讓人覺得,補助金額應該足以將房租減低到接近該計劃下向建屋局租屋的水平。
今年2月接受《聯合早報》訪問的一些公眾就認為,補助金額必須抵消至少一半的租金,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300元的補貼,相對於800元的臥房租金和兩千多元的組屋租金,差別自然不小。
確保人們不對政策產生過高的期望,不讓立意良善的措施變成「熱臉貼冷屁股」,看來也是政策制定者的一門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