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城市的脈搏似乎在不斷跳動,每個人都在感受著金錢的流動和生活費用的持續上漲。
新加坡一份調查帶來的訊息或許在某些時候像個鬧鐘,提醒我們在這個紛擾的社會中,誰能夠應對即將到來的經濟壓力?

(圖:來源自網絡)
1
艾麗莎是一名單身母親,她每天辛苦工作來養活兩個孩子。儘管她盡力工作著,但生活費用的上漲卻讓她感到壓力山大。尤其是在看到食品和日常用品價格不斷攀升後,她開始擔心自己的收入是否足夠支撐孩子們的生活。
2
傑森是一位年輕專業人士。他對自己的未來充滿著雄心壯志,但是與預期的薪酬相比,他覺得自己的經濟狀況並不是那麼理想。為了應對日益增長的生活費用,他不得不重新評估自己的消費習慣和財務規劃。
3
娜塔莉是新移民,她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來到這個城市。然而,她發現這裡的物價遠遠高於她預期的水平。她感到不安,她所擁有的收入與這個城市的消費水平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她感到力不從心。

(圖:來源自網絡)
調查發現,96%的受訪者認為生活費接下來一年內會繼續上漲,但卻只有少過一半的受訪者相信自己的收入足以應付通貨膨脹,而這一比例相對2022年的調查數據少了2%。
整體而言,63%受訪者認為政府援助配套有助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
值得一提的是,認為政府援助配套有助減輕經濟負擔的組屋居民比率都高於平均;住在一房式和兩房式組屋的受訪者就有高達73%這麼認為,住在五房式組屋的受訪者也有66%同意。
46.4%住在私人住宅的受訪者也表示認同,這個比率相對去年增加了4.4%。但是,只有47%受訪者認為,政府在對抗生活費高漲這方面已經做得夠多,過半並不認同。
49.4%每月家庭收入低於4000新幣(1新幣≈5.37人民幣)的受訪者認為政府做得足夠,每月家庭收入介於4000至7999新幣的受訪者也有47.7%這麼認為;
但每月家庭收入介於8000至1萬9999新幣的受訪者當中,認同的比率都低於平均。
在每月家庭收入介於1萬2000新幣至1萬9999新幣的受訪者中,就有多達55.3%認為政府做得不夠,這個比率比去年高了10.3%。

(圖:來源自網絡)
還有在數字經濟領域的平台工作者,比如馬克和莉莉。他們依賴於不穩定的收入來源,他們對未來的經濟安全感到擔憂。雖然他們是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他們的財務自由感卻不盡如人意。
同時,有一些企業和平台,像Grab、Gojek和Foodpanda等,也面臨著關於工傷保險和員工福利的討論。對他們來說,平衡經營和照顧員工利益之間的關係變得愈發複雜。
這些案例是這個城市中千千萬萬個普通人的縮影,是他們在這個經濟脈動的城市中所面臨的挑戰。
在這個城市中,每個人都在奮力追逐夢想,同時面對著生活的各種變化和困難。他們的聲音和訴求,構成了這個城市經濟發展的一部分,也是決策者需要認真傾聽和理解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