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6月17日到6月20日,平生第一次來到新加坡,也是第一次到距離赤道如此近的地方。三天三夜的旅程,中間還要參展和會友,留下來給了解這個城市國家的時間並不多。儘管如此,也不妨我記下一點對新加坡粗淺的印象。

傍晚時分的海邊花園
我們到新加坡樟宜機場的時間是晚上八點不到。新加坡和中國採用同樣的時區,但是從經度上看他們更像中國的西部地區,夏天八點不到天已經全黑了。特別是飛機從高空中逐步下降高度的時候進入一片漆黑的夜空,還引起機艙內一陣不安。我們的酒店在牛車水,也就是新加坡的唐人街,從機場搭地鐵過去大約換兩次車,一個小時左右的車程,車廂內人不算多,也很乾凈,一下子並沒有給筆者出國的感覺。等下子從牛車水下車出來到街上,各種各樣普通話的招呼聲又恍惚讓人回到了中國某個小城,尤其是北方的城市。為了不在如此南邊的地方第一頓飯吃的是東北拉皮,我們還走了好一段路才找到新加坡地方特色的快餐,炒米粉,粿條。一份快餐要10多新元,合人民幣下來也不便宜。
全世界的唐人街似乎都不清凈,新加坡也不例外,特別是這裡不遠處還有幾處著名的廟堂,都讓這裡即便快到深夜依然人聲鼎沸。新加坡的唐人街和世界其他唐人街不同的是這裡不再是廣東菜上海菜的天下,北方的菜館不少,這是不是要拜新加坡推廣普通話和引進中國移民的政策之賜呢?
牛車水這個地名翻譯成英文是China Town,在新加坡這樣一個華裔占70%多的地方,為什麼還要有一個專門的中國城呢?據說牛車水這個地名和最早的華人移民用牛車運水的經歷有關,那麼現在這裡是不是又成了新移民的天下呢?筆者不得而知。

新加坡河邊的中心城區
距離牛車水一站地的克拉碼頭相比之下更是老外喜歡的地方。那裡臨著新加坡河,酒吧林立,遠處可以望見金沙酒店,特別是從那裡早期跑步很方便,於是第二天筆者就把住處換到了克拉碼頭這邊。這片地方是新加坡的中心城區,很有點香港中環一帶的感覺。筆者早起沿著新加坡河一路向東北方向跑步,經過了著名的亞洲文明博物館,魚尾獅公園和新加坡眼等地方,據說一直跑還可以到新加坡河的入海口。克拉碼頭北面是福康寧山,山上曾經是當年英軍的駐地,英國人就是在那裡最後向山下奉文投降的。山坡的北麓是新加坡國家博物館。今年是新加坡開埠200周年。1819年英國人來福士第一次進入新加坡河,就在克拉碼頭不遠的地方登陸,至今那裡還有紀念碑。從6月1日開始一直到9月份,福康寧山上上演一場免費的開埠200周年紀念大Show,可惜一票難求。筆者倒是參觀了這個博物館。與筆者到過的其他國家不同,新加坡最遠的歷史也只能追溯到700年前,而且英國人來之前的歷史其實很少有什麼發現了,於是這個博物館就成了英國殖民以來歷史的回顧展。展覽的鮮明主題是英國統治下新加坡的進步,加上3年日據時期的悲慘。像筆者這樣的文化背景,很難對英國人的殖民統治有什麼好感。或許對新加坡人來說,從未經開化的東南亞邊陲,成為今天文明世界的中心樞紐,經濟強國,真的應該感謝英國的殖民吧。是英國人給這裡帶來了貿易,文明,現代國家的制度體系。毫無疑問,新加坡是西方的優秀學生。

晨起的跑步道
在新加坡歷史博物館我還記住兩位抗日英雄的名字,一位是林謀盛,犧牲在日本人屠刀下,一位是蔡楊素梅,僥倖熬過日寇的折磨而倖存下來。日本統治新加坡三年,最堅決抵抗的是華人,遭受傷害最多的也是華人。新加坡能夠立國,還是因為華人。在博物館裡介紹新馬分家的那一段,李光耀潸然淚下的場景至今在筆者的腦海里。據說並非李光耀想獨立,而是馬來西亞執政的巫統不希望華人在他們那裡有太多影響力,所以逼著華人占優的新加坡獨立出去。這段歷史讓筆者很是感慨。東南亞各國都有大量的華僑華人,但是除了這被迫獨立的新加坡,華人在這些國家的政治地位都不高,歷史上還屢次發生血腥的排華事件。作為歷史上中印兩大文化圈交匯的地方,印度文化早於中華文化影響到東南亞,後來穆斯林文化,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又都後來居上。相比之下,中國人更像經濟動物,始終缺乏文化上的進取心(中國人喜歡傳銷而不是傳教),在今天的國際競爭大格局下,筆者有一種感覺中國人越發地文化自我封閉起來。新加坡報紙上說他們的第四代領導人公開表示在中美貿易戰中保持中立,以新加坡國家利益為先。其實,在這一刻筆者真的很能理解新加坡人。在感情上他們無疑在中國一邊,而在利益上他們大概還是要在西方一面。
講個題外話,中國政府因為要照顧東南亞各國政府的感情而要求海外華人放棄中國國籍。善良的中國領導人希望別人同樣善良,希望這些「嫁出去的女兒」逆來順受,可是現實偏偏不是這樣。中國今天要爭奪世界格局的主動權,東南亞是一個戰場,新加坡是很好的橋頭堡。
言歸正傳,筆者到新加坡最著名的INSEAD商學院參觀。那裡的牆上有一句話讓筆者深思,大意就是他們致力於把各種不同文化融合到一起。在新加坡和朋友吃飯,筆者關心的話題一個是新加坡的公屋都在哪裡(回答是到處都有),一個就是新加坡的民族融合做的好嗎?在筆者的觀察下,儘管表面上各民族平等相處,但是各族裔之間的互動依然不多,大家還是各自生活在自己的圈子裡,而且相對來說社會的底層還是少數族裔居多。儘管政府有很好的政策,但是民族的融合還是不能僅靠政策來實現的。朋友的回答也說,新加坡人各族裔之間通婚的有,但是並不多,畢竟宗教的隔閡更大。
在新加坡,英語,馬來語,華語,泰米爾語都是官方語言,所有的車站都有這四種語言的標識和廣播。但這是政府的要求,私下裡感覺正式場合還是都講英語,在新加坡的國家圖書館裡,筆者看到的大多數的圖書報紙也是英文的。其他三種更加像是政府照顧各民族傳統的公平政策。至少以筆者來說,在新加坡辦事,直接講中文,還是覺得有點心虛。某種程度上,英語能成為新加坡各族裔的最大公約數,這背後是英語文化的強勢。
筆者問新加坡的朋友,如果作為一個印度裔的新加坡人,特別是那些在印度可能是「賤民」階層的印度裔,他們對新加坡會有強烈的歸屬感嗎?朋友給出了正面的回答。可是,筆者仍然有所懷疑。因為筆者的身份同樣是新移民,在這個問題上感同身受。沒有文化上的接受,歸屬感談何實現?而對於崛起中的中國來說,如何讓中國的文化更有吸引力?來新加坡試試吧。

新加坡樟宜機場的室內瀑布給人震撼

南洋理工新建的學生中心HIVE造型獨特

你能看出這是影像而不是真人演出嗎?樟宜機場T4
作為旅遊勝地,新加坡有不少好地方值得一看。但第一次來這裡,筆者更加想看看能讓新加坡和世界上其他城市國家不同的地方。從城區一路向西北,那裡是新加坡的高科技園區,工業區和大學雲集的地方,也就是著名的裕廊。新加坡工業園在中國如此有名,那麼到了新加坡又會如何呢?從新加坡微電子研究所一路穿過國立新加坡大學,走過兩個科學園區,再搭地鐵到一站外的INSEAD商學院,A*star,然後再到更遠的南洋理工NTU,這片土地是新加坡科技產業發展的象徵。雖然有朋友說,新加坡的大學研究選題過於偏重和產業的結合,但是新加坡之所以能發展其獨特的高科技產業,還是離不開這些大學培養的人才。

國立新加坡大學的創新中心
幾天的走馬觀花,有著獅城美譽的新加坡的乾淨,美麗,高素質的發展,和諧的社會,以及作為亞洲民族融合的代表,無疑都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中國以外的領土上,華人的傳統和文化第一次展現了一種不同尋常的強大魅力。這就是新加坡。

白色還有粉色的的勒杜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