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美食不只有海南雞飯,從中國海南省嫁來新加坡的姐妹花想向新加坡人介紹另一道佳肴——海南粉。
本期帶讀者一探究竟,品嘗這道海南省的著名小吃。
滑嫩的米粉搭配濃郁的醬汁,加上嚼勁十足的牛肉絲和竹筍,以及香脆的炒花生,還有開胃的酸菜和手工辣椒醬,姐妹花烹煮正宗海南粉,叫道地海南人讚不絕口,連美食評論家也找上門來。
牛車水珍珠坊熟食中心的「家鄉海南粉」顧名思義,要讓食客享用新加坡找不到的正宗海南粉,更讓懷念家鄉味道的海南人一解思鄉之愁。
姐妹花張艷和張雅去年2月開檔時,只在社交媒體微信和面簿的海南朋友圈裡做了一點宣傳。沒想到消息一傳十,十傳百,還有熟客叫美食評論家來品嘗。
為解鄉愁 回鄉拜師學藝
妹妹張雅(35歲)接受專訪時說,姐妹倆10多年前嫁來新加坡後,非常想念家鄉的海南粉,四處尋找卻始終找不到小時候熟悉的味道。
於是,兩人決定回鄉拜師學藝,原本只在家裡煮來吃,一解思鄉之愁,後來在機緣巧合下頂下朋友丈夫不要做了的小販攤位,才開始把這道在中國海南省家喻戶曉的美食發揚光大。
新加坡美食評論家司徒國輝最近在報章上介紹這道菜肴,說他終於發現這是本地醬汁濃稠牛肉麵的靈感來源。
張雅說:「海南粉有上百年歷史,在海南,大街小巷都找得到。就像新加坡人去到外國要找雲吞麵那些道地美食一樣,我們也在尋找小時候的味道。」
除了醬汁濃稠的海南粉,食客也可選擇海南粉湯或涼拌海南粉。
姐姐張艷(36歲)說,海南人喜歡牛肉炒得較韌,新加坡人則偏好較軟的牛肉、牛腩或豬肉,因此也提供這些選擇。
姐妹倆堅持親自準備食材和配料,不買現成的。她們每天會熬兩三鍋滷汁和一鍋湯,湯汁用完就收檔。(嚴宣融攝)
堅持食材配料不買現成 自拌辣醬手炒花生
花生自己炒,辣椒醬自己拌,從食材到配料,姐妹倆都堅持手工製作,不買現成的,寧願少賣也要守住家鄉風味。
張雅說,搭配海南粉的蒜頭辣椒醬是手工製作的,要剝辣椒頭、切辣椒、攪拌醬料,每次做7公斤到8公斤,可用八九天。
她說:「有人說他是為了辣椒醬而來,叫我們賣辣椒醬。我們不想賣,做辣椒醬很麻煩的。」
這檔海南粉的米粉用的是叻沙用的粗米粉,而非正宗海南粉用的手工米粉。
張艷說,進口正宗米粉成本太高,為了把售價維持在大眾水平,只好用叻沙粗米粉代替。
姐妹倆每天會熬兩三鍋滷汁和一鍋湯,湯汁用完就收檔。雖然營業時間定為上午10時到傍晚7時,但一天的用料有時下午4時就賣光。
悉心打扮開檔 「做小販也要穿美美」
採訪當天,姐妹倆都穿了一模一樣的Hush Puppies馬球衫。問及是否是約好的,張雅笑說不是,只是兩人剛好都想把家裡好看的衣服拿出來穿,做小販也要穿得「美美的」。
她說:「家裡好看的衣服都沒機會穿,索性穿來開檔,做小販也會想打扮一下。」
張艷說,雖然當小販需要很多體力,相當辛苦,但比起自己以前在麵包店打工的日子,還是相對自由,沒有主管看著,非繁忙時間又可以坐在檔口前的座位上休息,吃吃飯,喝喝茶。
之前擔任賭場荷官的張雅則認為,當小販對身體相對比較好。她說,在賭場工作除了得熬夜值夜班,還得吸二手菸,現在作息規律,體力活也能活動筋骨。

海南粉是中國海南省家喻戶曉的美食,滑嫩的米粉搭配濃郁的醬汁,加 上牛肉絲、竹筍、 炒花生,還有酸菜和辣椒醬。(嚴宣融攝)
老鄉光顧 如回老家
給予兩姐妹滿足感的莫過於看到許多海南人前來光顧,跟他們經常接觸,就像回到老家一樣。
張艷的丈夫是土生土長的新加坡海南人,很支持太太開檔,每逢休息日還會到檔口幫忙洗碗。
開檔至今一年多,姐妹倆已有不少回頭客,有人甚至一周來五次,天天吃同樣的東西。她們早已記得各個熟客的偏好,誰要辣椒誰不要。
除了中國來的海南人和新加坡海南人,也有不少其他籍貫的新加坡人以及愛嘗鮮的年輕人慕名而來。
張艷說,有些人甚至從兀蘭或義順大老遠跑來牛車水吃海南粉,有時不巧賣完了只好掃興而歸。
「看到顧客那麼喜歡吃我們的東西,我們也有了堅持下去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