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州桑浦山麓,坐落著一座依山畔水而建的酒店——東山湖溫泉度假村。這裡綠水青山環繞,將城市的喧囂阻隔於層層青山之外。是誰獨具慧眼,選擇如此悠然靜謐的地方,建造這樣一座休閒度假的聖地?

潮州沙溪鎮東山湖溫泉度假村
很多人都不知道,東山湖的興建凝聚了新加坡著名僑領鄭鏡鴻一家三代人的心血,他們修建這樣一座度假村的出發點,就是要為家鄉出力,興辦實業來造福鄉里,也吸引更多的海外潮人回鄉投資。
鄭鏡鴻:勇於進取成皮革大王
1915年1月25日,鄭鏡鴻出生於潮州桑浦山腳下一個村落。鄭家開過當鋪做過運銷,紅火一時,可惜傳到鄭鏡鴻的祖父時家業走向破落。鄭父是鄉下建築的美工匠,日子過得緊巴巴。鏡鴻兄弟姐妹五人,他排行第二。也許身上傳承了祖輩在生意場上的聰明,眼看父母賺錢養家的艱辛,鄭鏡鴻11歲時就輟學了。他向媽媽要了一塊錢做本錢在鄉下賣糖果,賺錢幫助父母養家。

鄭鏡鴻
前往南洋使鄭鏡鴻的命運有了大的轉機。民國時期的舊中國經濟一片灰暗,許多貧苦人選擇了前往南洋做苦力,這是一次艱難的遷徙。13歲時,鄭鏡鴻離開故土前往馬來西亞的舅父家。他幫舅父做了兩年雜活,隨後輾轉來到新加坡,經親戚介紹進了一家專營皮革的荷蘭公司工作。荷蘭公司專營皮革,生意很不錯,鄭鏡鴻在公司領到了每月十五塊的薪水,這在當時已經是相當不錯的收入。由於他工作勤奮,又聰明,深得經理賞識,所以得到兩次連續升薪至二十五塊錢。
眼光即高度。闖南洋已經謀得一份不錯工作的鄭鏡鴻並不因此滿足。在荷蘭公司學到皮革的基本技術後,他對皮產生了濃厚興趣。工作之餘他經常跑到街上的皮作坊津津有味地看師傅做皮,後來又買回一台舊針車學做。經過反覆摸索和練習,他終於能夠做出精美的皮革製品,工余拿到街上很受買家歡迎。
起初他開的專營皮革的店名叫再升店,小本經營,但使他漸漸地了解到東南亞的皮革市場。東南亞多屬熱帶地區,許多人很喜歡皮製品。新加坡城製做皮革的工廠只有兩三家,生意非常紅火。於是兩年後,他的岳父拿出一千塊錢幫忙,他創辦了再升皮廠,職工十多人。
再升皮廠創辦後不久即遭遇日本侵占新加坡,戰爭中的新加坡一片混亂荒涼。再升皮廠在戰爭的縫隙中苦苦周旋,一方面迫於生存為日本人加工皮革,掙點微薄的工錢,另一方面私下裡搜尋著市場。
戰爭使新加坡一片狼藉,許多商人流往國外,許多工廠被迫關閉,皮製品熱銷的東南亞有了很大的市場缺口。於是,再升皮廠以過人的忍耐力堅持、發展,皮工藝也在生產中逐漸長進,深受顧客歡迎。

戰後的新加坡
日本在新加坡向盟軍投降後,再升皮廠獲得了新的生機。精堪的製作工藝使再升皮廠在市場上一枝獨秀,並迅速走向國外市場。50年代,鄭鏡鴻的日本皮工廠成立。這時候,他已經成為商界的佼佼者,擁有了較雄厚的經濟實力。
發達後的鄭鏡鴻沒有輕易滿足,也許他天生便是一個不易滿足的人。由皮革業起家,有資本後他又創辦了地產開發公司,經營著橡膠園、礦業。每一步都不簡單,發達背後掩藏著多少不為人知道的心機和汗水。命運把鄭鏡鴻推上了生命的前台。他由此成了新加坡有影響的人物,被新加坡政府授予拿督銜。
慷慨解囊捐助家鄉
感恩的心使人生變得大氣。鄭鏡鴻骨底里便是個很感恩的人。13歲離開故鄉,起初舅父每月給的四塊錢他除了留幾角錢自己用外,其餘的都如數寄回家中。他知道故鄉的父母兄弟姐妹窮,自己隻身到南洋的初衷就是要賺錢幫助家庭。辦了再升廠有了一點積蓄後,他就懂得要報答一些對自己有恩的人。他初到新加坡時在一家雜貨店干過,雜貨店的老闆對自己很好,該老闆在日本侵占新加坡時破產,生活很慘,鄭鏡鴻知道後就找到他,不時送錢送米,該老闆因此好些次流了眼淚。後來該老闆因病早逝,鄭鏡鴻又花錢辦了他的後事。出身於貧苦家庭,不一般的經歷使他對於人間情感有著更深刻的領悟。
離開故鄉潮州時,鄉親們生活上的困難在他的腦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鄭鏡鴻事業有成重返家鄉,看到家鄉泥土公路崎嶇不平,交通十分不便,於是斥資650萬元動工興建鄭鏡鴻路。路通財通,金石沙溪兩鎮如同廝守深閨的歷史也改變了。

善之大焉,莫過於樹人育德。潮州華僑中學原為華僑捐款所辦,教學質量在潮州城區享有較高聲譽。由於建造年代早,許多建築在現在顯得落伍了。鄭鏡鴻得知後,捐資250萬元建造了該校的綜合樓等,改善了該校的辦學條件。
潮州中心醫院是潮州醫療的權威機構,該院技術力量在百姓間留下了極好的口碑,但由於資金問題,沒有能力購買一些先進的醫療設備。鄭鏡鴻便從國外花了50萬美元購買CT儀器贈送給醫院,使該院的醫療水平又躍上了一個新台階。在二三十年間,從家鄉沙溪、金石兩鎮的政府辦公大樓和學校、鎮道,到供水、醫院等公益事業,鄭鏡鴻無償投資家鄉公益事業累計50宗以上,總金額達2500萬元。鄭鏡鴻熱心家鄉公益事業的善舉,讓子孫後代深受感動,這也就是他們後來毅然回到家鄉興辦東山湖的最大動力。

潮安縣金石華僑醫院是由新加坡僑領鄭鏡鴻先生於1992年和1996年捐資300萬人民幣建成的。
臨終囑咐兒子興建東山湖
桑埔山東山湖的天然資源得天獨厚,溫礦泉的泉口溫度高達100℃,含有氟、矽、鋰、鍶等成分的礦物質,具有極高的醫療價值。當年,鄭鏡鴻先生看中這塊「風水寶地」,不惜花巨資買下來。買地不單是商家出自宏大長遠的戰略眼光,更飽含了其滋澤萬家、福蔭故鄉的悲憫情懷。鄭先生常常教導子女:家鄉經濟尚處起步階段,為家鄉做實事單靠捐款無異於杯水車薪,只有興辦實業,用所賺的錢造福家鄉,既可解決家鄉部分勞動力,又可以讓資本再生,水流涓涓,流之步息。
買下桑埔山東山湖這片地後,鄭先生雄心勃勃,一心想開發大自然賞賜給這裡的奇珍——溫泉。然而,好事多磨,買下東山湖這片地後,亞洲金融風暴席捲而來,鄭鏡鴻也受波及,投資資金一時出現困難,建造東山湖溫泉度假村的設想只好暫時擱淺。
98年,金融風暴退潮,經濟眼見好轉,但鄭先生年事已高,他記掛東山湖,就語重心長地跟大兒子鄭添諒說:「東山湖是我最後的心愿,我13歲就遠離家鄉,一定要把度假村建成。我老了,你年輕人要刻苦一點,這件事由你來完成。」
鄭先生膝下四男五女,鄭添諒自幼跟隨在父親左右,很早就跟父親學做生意,耳濡目染父親的吃苦耐勞、勤儉樸素、知恩感恩的品格,最得父親的歡心。鄭添諒的兒子鄭惠銓是鄭鏡洪先生的長孫,曾經跟隨祖父、父親多次回故鄉潮州,對美麗的潮汕平原有極好印象,很想能夠回到家鄉做一番事情。
鄭鏡鴻先生享年91歲,臨終前緊握住在床邊守候的添諒的手說:「東山湖還沒有建成,你要回潮州去,辦好度假村。記住,需要的設備儘可能要買國產的,在家鄉辦實業凡事就要多為國家想一點。」其實在生意場上鄭添諒早就是父親的好參謀,他也像父親一樣十分看好這個發展項目。但度假村不是小項目,投資動輒就要幾千萬,甚至更多,短期內得到高回報是不可能的,弄不好吃不了兜著走,一般生意人不敢輕舉妄動。他明白這是個燙手山芋,父親臨終前的叮囑在腦里迴響,經過深思熟慮他決定圓好父親未竟的夢想。於是,鄭添諒帶著兒子鄭惠銓,開始打造東山湖度假村這一休閒聖地。

把東山湖比作最好的情人
鄭惠銓在美國留過學,學的是經濟貿易,學業完成後一直做父親的副手。東山湖度假村動工興建時,父親讓他前往潮州,打理度假村的大小事情。出發前,女朋友極力反對他回潮州發展實業,兩人經歷了一場激烈爭吵,最後分手了。已過而立之年的鄭惠銓如遭當頭一棒,但他一想到爺爺臨終前企盼的眼神,就決定回到爺爺生活過的故鄉好好乾一番事業。開發初斯的東山湖,條件十分簡陋。鄭惠銓與工人們一同吃住,常常親臨建築工地,查看工程進展狀況。2005年的情人節,度假村的建設如火如荼,鄭惠銓駐守在東山湖建築工地上,不由動情地說:「我有一個最好的情人,她便是東山湖。」
鄭添諒和鄭惠銓沒有忘記父親、祖父的叮囑,度假村建設過程中所需的各種建築材料一律國產化,節省了大批資金,更難能可貴的是,度假村在建設中就投資近百萬港元同步建設污水處理廠。他們認識到桑埔上是家鄉寶貴的自然資源,一定要採用保護性開發的原則。鄭添諒認為,父親鄭鏡鴻的遺願,就是要把度假村的經濟效益大部分回報社會,桑埔山是潮州的寶山之一,感恩前來的遊子想的是讓她錦上添花。
風吹湖動。度假村剛剛建成試業,周邊的商鋪攤檔如雨後春筍,生意日漸紅火。第三產業成了當地及周邊地區的一項重要收入。

東山湖溫泉度假村
可以說,現在東山湖溫泉度假村已經是海外僑資在家鄉投資成功的典範,這裡面凝聚著鄭氏三代人的心血和智慧,同樣,也凝聚著鄭氏三代人的潮州情結。
來源:汕頭特區晚報、潮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