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不是不生娃,而是不剩娃!新加坡的3重人口悖論

這是全球最富的國家,甚至沒有之一,但卻也是一個死活不生孩子的國家,生育率之低令人咋舌。
戲劇性的是,往前推40年,這裡還是全球最窮的國家之一,連淡水都不能自給自足,糧食更全是進口,但生育率卻是東南亞之最。
當年窮,卻熱衷生孩子,現在富,卻死活不生孩子 ——這個國家,就是新加坡。

博言社聊過好幾期新加坡,在李顯龍要移交權力的這個當口,來聊新加坡,也是想在一個時代轉身期,把新加坡當成一面鏡子,來照照我們自己。
咱們呢,雖說沒有富到新加坡的程度,但也在經歷生育率下跌的人口困境,我想,書寫過亞洲四小龍經濟奇蹟、1966年推出限制生育政策、並且舉國搞重商主義的新加坡,能給我們新的啟示。
今天,咱們就來好好說說全球最富、但死活不生的新加坡。

一、生育率與經濟成反比?
新加坡的生育率,仿佛是和它的經濟反比增長的。
剛獨立時,窮是窮,但生育率奇高,李光耀甚至在1966年出台限制生育政策,可10年之後,到了1977年,新加坡經濟起飛,人口總和生育率,卻一下子,降到了1.82,低於了警戒線2.0.
這之後,經濟上,新加坡一騎絕塵,人口上,新加坡一落千丈。
又過了10年,1986年,韓國還遠遠沒到少子化的時候,新加坡就先來到了人口拐點——總和生育率低於1.4。

李光耀一看,不行,照這樣下去,新加坡沒被海水淹沒,人就先沒了。於是,打這之後,新加坡一手加碼鼓勵生育,你生孩子我給錢,另一手,大力引進移民,顯而易見,是以華人移民為主。
這一套組合拳打下來,不能說沒有作用,至少新加坡的總和生育率穩定在了一個低水平,這才有了韓國生育率趕超新加坡,我指的是「低的程度」。

二、華人和非華人此消彼長
但你要把生育率的問題,往細了看,又覺得背脊發涼了。
儘管總體上,新加坡的總和生育率穩住了,但新加坡的華人,生育率卻降低了!降低到什麼程度?1.15!
要知道,華人可是新加坡的主體,甚至新加坡還被戲稱為李家坡。
之所以整體生育率的數字,還看得過去,因為新加坡第二民族馬來人,生育率有近3.0,把話挑明了說,政策下去了,有效果,但只在非華人族群起效果。

看起來,問題至少控制住了,但實際上,長此以往,新加坡的主體民族,就不是華人了。
我想您也一定很好奇,為什麼同樣的政策,馬來人生,華人卻不生?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因為馬來人窮,生育鼓勵對這個族群有誘惑力,但華人富裕,對生育鼓勵並不感冒。
還有一個關鍵原因:華人講究優生優育。

三、優生優育與不生不育的「糾纏不清」
優生優育這個觀念,絕對是時代的進步。
擱在清朝,孩子生下來,別說優生優育了,基本就是拚命,看誰能在惡劣的生存條件下活下來。
一旦一個民族普遍接受優生優育,他的生育成本就會指數級上升,簡單講,大家都優生優育,必然會加劇孩子的內卷、也會間接造成准家長的恐慌。

新加坡華人的生育成本,並不在於孩子的生存成本,那對新加坡來說,根本不是個事兒,生育成本高就高在孩子的育才成本,大白話說,把孩子培養成人才的成本。
這一點,中國也差不多,比如說北京,北京夫妻生育,要考慮學區房、要考慮輔導班、還要考慮出國遊學等等,這些成本非洲人、阿拉伯人會考慮嗎?顯然不會。
當我們討論「富國不生娃」的話題時,不能簡單地用一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粗暴地解釋,事實上,富國不生娃,不是經濟騰飛導致,而是經濟騰飛後、個體價值觀發生巨大轉變、而帶來的新的生育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