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老闆自爆真實面試經歷:面試了7個新加坡人,祝他們好運吧

2020年09月02日   •   12萬次閱讀

(31日)新加坡國會復會,相當於是新局面開場了~

畢竟這次國會中融入了不少新鮮血液,反對黨議員的人數也達到有史以來最多。

來源:ST

所以當時大選所表達出的那種對於「出現更多不同聲音」的期望,如今貌似是如願以償了。

會議的核心主題主要還是圍繞工作現狀、發展走向等展開,別說還真蹦出了好些有意思的說法和提案。

其中,公司選擇招聘外國人還是本地人的敏感話題,被拿出來辯論了一番!

咱們一起來了解下

新奇提案引發全島熱議

01 員工有權下班後徹底失聯!

對於某些行業來說,放工並不意味著收工。甚至感覺上還有種只是換回家辦公的感覺。

客戶大佬的信息、電話、email,老闆的事項交代,同事的進度更新等等,一般也是說來就來。

來源:todayonline

對著這種情況有的人就會糾結,到底是「回」還是「不回」呢?

特別是阻斷期以後進入在家辦公階段,讓「在家跟在office做工模式的切換界定更加模糊」。

人民行動黨(PAP)議員楊益財,就針對這种放工之後的「工作狀態」進行了一番設想。

來源:mothership

他提出,隨著現在在家辦公的人越來越多,是不是已經到了應該考慮在非工作時間「有權失聯」的時候。

言下之意就是要將「放工之後可以不回復工作信息、郵件」合法化

而且他還拿最近的一份NUHS的精神健康調查作為依據,該調查結果顯示本地很多人在家辦公以後,精神壓力比一線人醫護員更大。

來源:NUHS

他也再舉了法國的例子。法國從2016年開始就允許員工在非工作時間有權不接收任何公司工作相關的信息。

部分歐洲國家如西班牙、義大利也是採取了類似做法。而比利時、加拿大、印度、菲律賓等也開始嘗試。

來源:NUHS

總的來說,楊益財提出這個提案是站在在家辦公的人的精神健康、減壓的角度。

但是在新加坡。。。椰友們覺得這個提案的實操性有多大呢?

02 准證員工太多!這兩行業被點名

如小標題所示,此提案內容就這麼剛。

人民行動黨議員,同時也是職工總會助理秘書長鄭德源,在會議上就非常簡單粗暴地點名資訊通信技術和專業服務業

來源:8視界

因為在這兩個行業中,被納入公平考量框架觀察名單的公司,按比例來看比其他行業的多。

言下之意,這兩個行業的公司比較多招的都是外籍員工。

所以鄭德源就提出了第一個殺招:

收緊這兩個行業的外籍員工政策(「檢討就業准證配額」),確保僱主不會通過加薪來滿足最低薪金要求

來源:cna

又要收緊政策,又要求僱主不能加薪。

這上下限都給掐得死死的,要是這個提案真落實了,那到時這兩個行業要找個外籍員工真是得頭大了。

此外他還有其餘4個部分來輔助,椰子君在這裡簡單總結解釋下:

確保企業給予白領員工公平的機會

就是說要給機會給本地員工,比如跨國公司的跨區域業務,也可以讓本地人去跑跑累積經驗。

來源:st

檢討公平考量框架的豁免條款。即公司內部的人員跨國調動,必須更加透明。

這個」更大透明度「,椰子君猜測差不多就是解釋清楚這個外籍員工憑什麼可以被豁免,理由1234列出來的意思。

公開違反公平考量框架的公司名字,取消稅務優惠。

這個就如字面意思,揪到小辮子,就不能放不能放不能放。。。

就業准證實施配額制。

這個部分他有做部分延伸,覺得配額應該進一步分類:

第一類就是外籍PME,明顯特徵是高薪高技能。

第二類是中等技能,月薪是行業薪金水平的中位數。

來源:the business times

簡單理解第一類就是主管級別,第二類就是有一定經驗的員工。招人的准證配額就給這兩種。

是不是感覺這5個提議來勢洶洶

然而在事實上,不管鄭德源的提議得用不得用,本地企業招聘外籍員工的要求和限制將越來越多這一點,似乎已經勢在必行。 因為鄭德源不是昨天唯一一個提出要收緊配額政策的議員。

03 多名議員:控制外國員工人數量

現在關於限制外籍員工人數的呼聲到底有多大呢?

來感受一下。

調整外籍員工政策:減少資源占用

哥本峇魯單選區議員郭獻川、西海岸集選區議員胡美霞、宏茂橋集選區議員顏添寶等都促請政府調整外籍勞工政策。

郭獻川的提議是企業得申報就業准證員工的國籍

胡美霞、顏添寶則是提議讓人力部考慮對就業准證採取配額制。主要還是跟公平考量框架有關,認為限制住外籍員工人數了,才好監控公司。

其中顏添寶也直抒己見:

「員工中有太多的外國人是有社會代價的。

我們需要更多的資源,例如住宿。他們的存在對我們的環境、交通和醫療資源是有影響的。

我們是一個小國,地方有限。我們需要權衡收益和成本,不能忽視社會可能付出的太高的代價。」

簡單說就是僧多肉少,新加坡地跟資源就這麼多,少一個外籍員工,少一個人用新加坡的社會資源

當然,除了調整外籍員工政策。還有一波人是支持建立起新加坡本地人自己的工作體系系統的。

比如西海岸集選區議員洪維能建議人力部設立全國人力資源理事會,要打造一個」以新加坡人為核心「的團隊

來源:mediacorp

甚至工人黨還建議可以專設一個」國會特委會「,來討論外籍員工和人口等敏感政策。

光是從這些提議,估計大家已經能感受到那種」要減減去外國人,來保住新加坡人「的強烈意願了。

可以說」保證新加坡人的工作「的呼聲越來越高

來源:MOM

而新加坡當局也是已經表露出回應的苗頭。

上個禮拜已經提高了EP、SP的薪金門檻,接下來是不是會針對準證配額出手,還真是不一定。

但問題在於,控制外籍員工人數這個做法真的能解決問題嗎?

為什麼同等條件下,企業更傾向於外籍員工?

都說無風不起浪,咱們來看下本地公司的人事的真實經歷就知道了。

中小企業老闆自爆 面試7個本地人的奇葩經歷

一家新加坡的中小型SME公司老闆林子軒,在面簿上講自己最近收到18份本地人的求職簡歷。

其中7個有面試,但給他的感覺卻是」他們並沒有那麼想要工作「

主要現在還是疫情時期,但來面試的這7個本地人還是要求多多。 (老闆這邊的條件是月薪3600新,年假14天。)

第一個面試者

1)「周末跟工作有關的事情別來吵我。」

2)「最好可以在家辦公。」

3)「如果周末如果必須得做工,調休,給加班津貼,這是法律規定。」

第二個面試者

「office太遠了,我住在東部,如果transport fee 給報銷的話可以考慮。」

第三個面試者

「我的上一份工薪金是6000新,希望你這邊也能給我這個數。」

「試用期可以接受5-10%的減薪幅度,但轉正之後還得恢復到6000。」

第四個面試者

1)「給我配個助理,因為我上一家公司就這麼做的。」

2)「不能的話,哦謝謝,我不來了。」

第五個面試者

「我想要21天年假,我上一家公司給的就是21天。」

「只能無薪假?那我得考慮一下。」

第六個面試者 「我想要更高的薪水。」

「不能的話我也可以接受,但離職的notice我要調整到1個禮拜。」

「我之所以要這份工,只是想扛過這段時間,有更好機會出現我還是要走的。」

第七個面試者

「合同上得寫清楚薪金,再加上至少一個月的變動花紅,我之前的MNC公司就是這麼做的。」

最後這個面試者,還順帶給林子軒講了一課,教他怎樣做才可以吸引人才,讓做工跟生活達到平衡。。。

這7次的面試經歷,讓林子軒自己感覺貌似角色被對調

好像他這個面試官才是被面試的那一個。而且這些求職者,年輕,有天賦,也有工作機會。

1/2
下一頁

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