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新加坡的融籍鄉親魏成輝,是一位譽滿天下的億萬富翁,在《福布斯》2018年新加坡50大富豪排行榜(Singapore’s 50 Richest)上,魏成輝以21億美元的財富位列第14名。

2017年,由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雜誌社主辦的2016年海歸中國夢年度人物課題調查,將魏成輝與龍永圖、曹德旺共同列為年度特别致敬人物……
誰能想像,
一張小小的薄餅,
居然帶來如此豐厚的回報。
魏成輝說,
這一切源自於創新、創意。

創新變黃金
11月10日,日本福建經濟文化交流會在名古屋舉行成立典禮,福清籍的魏成炳(日本名:越智成幸)出任首任會長。
在眾多海外賀電中,有一封賀電引起來賓的關注。這封賀電是新加坡駐巴西特命全權大使魏成輝發來的,魏成輝是魏成炳的堂哥。魏氏家族祖籍福清三山鎮鰲頭村,其家族成員遍布日本、新加坡、加拿大及香港等地,涉足食品、貿易、地產等商業領域。

魏成輝的財富來源於冷凍食品,其商業起步,便是福建人頗為熟悉的春卷——又叫做薄皮卷。如今,魏成輝創辦的企業已經是全球最大的薄皮卷餅皮生產商,旗下的工廠遍布新加坡、中國、馬來西亞和美國,每天大約能生產3500萬張餅皮,90%的產品出口到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
從生產薄皮卷的餅皮開始,魏成輝不斷創新,將產品線拓展到一系列亞洲特色方便食品,包括印度飛餅、印尼蝦卷、港式點心、拉麵以及湯圓等。
創意變生意
魏成輝1948年生於福清三山鎮,6歲隨母親前往新加坡,與早年下南洋謀生的父親團聚。
中學時代,魏成輝便對各種電器著迷,利用課餘時間去夜校學習電器機械維修知識,畢業後又專門進修了兩年的電器機械課程。在經歷了一次失敗的創業後,他東山再起,開辦了一間電器修配工廠。

創業之初的魏成輝(右)
1977年,他的一個客戶,一個名為「第一家機制薄餅皮私人有限公司」的小廠,因股東矛盾陷入經濟困境。魏成輝為了幫助朋友,將其他股東手裡的股份買了下來,由此,他將公司重新命名為「第一家食品有限公司」。
善於擺弄電器的魏成輝,接手工廠後,便開始投入自動化生產。在那個年代,沒有人覺得,生產一張春卷皮需要機器,手工制皮產量低而人工成本高,很多人都認為他不可能賺錢。但魏成輝沒有放棄探索,而是親自參與設計,最終研製出了全球第一台全自動薄餅皮製造機。
機械改良後,魏成輝將「第一家食品有限公司」改造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家全自動化的薄餅皮生產工廠。到1982年,他的公司所有生產過程都已經自動化。這個創意為他帶來源源不斷的生意。
產量大了,新加坡有限的市場自然容不下。魏成輝將澳大利亞作為拓展海外市場的首站,儘管一開始四處碰壁,但在他的堅持之下,最終取得突破。由此,「第一家食品有限公司」的薄餅皮開始走向世界市場。從1980年開始,「第一家食品有限公司」幾乎參加了所有的大型國際食品展銷會,並建立起一個個海外網絡和渠道。

在薄餅皮取得成功後,魏成輝又開始推進產品多元化,通過自動化生產,將印度煎餅、蔥油薄餅、雲吞皮、湯圓等東方傳統小食品推向世界。如今,第一家食品集團已經將事業版圖擴展到食品之外,進軍地產、高科技、再生能源等產業。
魏成輝的成功,首先得益於技術創新。通過自動化生產,他大膽地將傳統上圓形的薄餅皮變為方形,將薄餅皮的產量提升到手工生產難以想像的日產80萬張。在看到印度煎餅領域缺少大型廠家的商機後,他大膽進入,在煎餅火了之後,又賣起了製作煎餅的煎鍋。在冷凍食品潮流尚未興起時,他又迅速進入這個領域,占領了先機。

而第二個秘訣,就是他善於開拓國際市場。通過併購、在國外設立工廠等形式,第一家食品集團建立了一個橫跨亞洲、美洲、歐洲三大洲的產銷網絡,並將營銷網絡鋪到非洲。通過在11個國家設立的工廠,僅春卷皮一種產品,就達到每天生產3000多萬張,年產約80億張的產量,產品暢銷世界五大洲70多個國家和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