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訊)有沒有發現,家中長輩年紀漸長,藥也越吃越多?
人上了年紀,身體各處「零部件」開始出現故障,大小毛病接踵而至,於是求醫用藥以求藥到病除。但事實是,藥吃多未必好。
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對本地1499名超過66歲的年長人士進行調查,在8月發表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住在社區內的約14.5%的年長者有「多重用藥」(Polypharmacy )的問題,也就是說他們同時服用五種或以上的藥物。有人甚至服用多達18種藥物。
這可以是醫生開的處方藥物,也可以是自己購買的非處方藥物,例如保健藥。
誰是高危人群?
「年老、少數族裔群體、教育程度較低,有過住院、急診室就診、求醫記錄,使用建國一代卡和有較多慢性病及行動障礙的國人,有較高可能出現多重用藥」。
研究報告指出,到2030年,我國約四分之一人口將是65歲以上長者。研究人員也指出,超過一半生活在已開發國家的年長者面臨多種慢性疾病的困擾,他們往往會同時服用多種藥物控制病情,因此這意味著多重用藥對正走向人口老化的新加坡來說是相當普遍的問題。
總體來說,我國銀髮族多重用藥的情況沒有馬來西亞和韓國等國家來得嚴重,不過絕對不能輕視這個問題。
多重用藥的危害
為什麼不能多重用藥?因為可能會對服藥者產生負面影響。例如,
用藥越多,藥物之間出現不良反應的可能越高,還會影響原本藥效或增加副作用
要吃的藥太多,結果忘了吃某些藥,或是無法準時服用,導致無法有效控制病情
往大的講,多重用藥還可能提高醫療成本,加重社會負擔
避免多重用藥的貼士
最佳方法:問醫生和藥劑師。
有人可能會問:「我到A診所看A病,到B綜合診所看B病,也到C醫院看C病。三名醫生各開不同的藥給我,怎麼辦?」
醫生不一定了解病患全部的醫藥需求。因此首要建議是:
看醫生或自己去藥房買藥時,先主動讓醫生和藥劑師知道病人服用的所有藥物和保健品,詢問如何減少用藥數量;如果擔心臨場記不起藥品名稱,可以預先準備名單,清楚寫下每種藥物的名字以及服藥情況。
另外,
如果每天服藥次數太多,或服藥時間不符合日常生活習慣,可詢問有沒有每天只須服一次的藥物
購買保健品前先請示醫生或藥劑師,避免保健藥和藥品之間產生副作用
預先把要吃藥裝入分格藥盒,調好鬧鐘,每天定時定候直接吃藥
建立健康的飲食與生活習慣,更能預防和延緩慢性病病情
還是不懂如何邁出避免多重用藥的第一步,怎麼辦?
不用擔心,可直接拿著正在服用的藥物,到任何大型零售藥房,例如屈臣氏(Watsons)和佳寧(Guardian),請店內的藥劑師給出建議,一般情況下是免費的。
有些長輩礙於面子或語言問題不敢開口。請時刻記得,面子再重要,也不如身體重要。
藥不能和什麼一起吃?
最好不要同時吃中藥和西藥。如果一定要服用,至少間隔一小時以上,以免藥物相互作用,同時也可增強藥物吸收效果
吃藥請搭配清水服用,牛奶、茶、咖啡和葡萄柚果汁(針對膽固醇藥物)都不適合與藥物一起服用
服藥前後12小時不宜喝酒
藥不是萬能,吃太多藥導致身體出現更多問題,那更是萬萬不能。
吃最少的藥,治最多的病,才是用藥的金科玉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