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乘客在10月1日一早,於裕廊東地鐵站轉搭東向列車。(聯合早報)
作者 祥子
介於裕廊東和波那維斯達的東西線列車服務已在星期二(10月1日)清早恢復運作,折騰六日的地鐵服務出狀況事故,讓人鬆了一口氣。
但地鐵當局和政府恐怕還有更多的事後檢討工作要做,給社會大眾一個更詳細的交代。
為安全起見,接下來三天直至10月3日,東西線的西向列車會在修復好的區段放慢車速。陸路交通局在臉書上說,這是完成軌道更換後的正常作業程序。
列車車速將放慢至每小時40公里,一般行駛速度介於每小時60公里至80公里。受這三天「慢車」服務影響的搭客得自己規劃出行時間,生活作息作出一些調整,不能樣樣靠政府。
地鐵服務事故技術層面的原因對一般外行的大眾來說,是不容易理解,但當局也不能因此而認為沒有必要講太多。
當局接下來與民溝通還是非常有必要的,也許還得多用一些生動比喻,幫助社會大眾掌握其中的來龍去脈。

地鐵是新加坡公共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聯合早報)
地鐵服務已是新加坡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過去的經驗顯示,每當有服務中斷事故發生,就會引來網上網下的諸多吐槽,其中不少屬於情緒化的口水亂噴,部長薪金又被炒作、地鐵高官的軍人出身背景也成了他們的「原罪」。這次也不例外。
陸路交通管理局的聲明說,故障因一列日本川崎重工業公司製造、啟用超過35年的列車而起,目前共有48列第一代川崎重工業列車在南北線與東西線運行。陸交局和SMRT已經檢查這些列車的地鐵軸箱,以確保安全。
一位《聯合早報》讀者在該報上交流站投函直接提出一個問題:
為何地鐵零件允許使用這麼久而沒更換?誰應該買單?
從軌道到列車各環節的設備和零件的更新與維修,是地鐵系統維持高水平的操作與安全的關鍵。
相信當局有一套標準作業和程序,最新事故顯示行之多年的一套做法是否到了應作更常檢討的時候了?

新加坡政府不斷改善公共運輸,是為了減少公路上的車輛,確保公路交通順暢。(海峽時報)
政府不斷擴充地鐵服務,改善整體的公共運輸,終極目標就是降低人們買車的慾望,減少公路上的車輛,保持公路交通的順暢。
「無堵車現象」在新加坡不是現代化城市的傳奇,新加坡可以以此為驕傲。 地鐵服務的效率和安全水平若下降,國人的信心減弱,最終需要買單的是人民,政府也難免要付出政治代價。
SMRT和陸交局工程師與技術員組成的搶修團隊在金文泰和烏魯班丹車廠之間發現12個新裂痕,均出現在未更換的軌道上。經評估,這部分軌道是在故障列車上星期三早上返回車廠的途中受損。陸交局和SMRT因此須更換多10段鐵軌。
過去的周末,好些公眾包括志願組織心件工程(Heartware Network)約20名義工,趁休息日到裕廊東和波那維斯達一帶給搶修團隊送溫暖,分發飲料和食物給SMRT和其他機構的工作人員,感謝他們這幾天的付出。
交通部長兼財政部第二部長徐芳達,星期一(9月30日)在臉書視頻中感謝乘客的諒解和耐心。這可不是一般的場面話。
(取自徐芳達臉書)
整體而言,新加坡人在此次嚴重事故中的反應是有點不同,是新加坡人更為世故成熟了?還是人們更加了解到隨著地鐵服務的複雜化,大小狀況的偶發事件免不了?
雖說如此,當局還必須以追求「零事故」為自我砥礪的目標。
地鐵服務出現任何大小狀況之後,當局沒有必要為一些社會雜音所分心,他們的搶修工作必須全神投入,分秒必爭。
當局會不會做事,有沒有認真做事,人民看在眼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