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發布首份家暴趨勢報告,並表示將探討是否要擬議推出新法令,來有效應對虐待兒童等家暴問題。
報告指出,過去三年(2021-2023)當局處理的高風險虐兒新個案呈下跌趨勢,但社區機構負責的中低風險個案卻有所增加。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把所接到的兒童虐待個案分為兩個等級。第一等級個案的安全與風險問題屬於中低水平,並由家庭服務中心等社區機構處理。被列為第二等級的高風險個案則由社會及家庭發展部的兒童和成人保護服務處負責。
家暴趨勢報告顯示,去年第一等級新兒童虐待個案達到2787起,比2022年多出27起,也比2021年增加410起。
報告指出,個案增加可能是社會及家庭發展部和社區機構努力不懈,提高人們對虐兒事件的意識,導致人們舉報更多個案,並及早介入,幫助受害者。
受害者以男童居多,而超過四成個案涉及7到12歲的孩童;約三成是0到6歲的嬰兒與孩童,其餘是13到18歲的青少年。
報告指出,7到12歲的孩童一般上小學,他們能更好地表達自己,可向教師或學校的輔導員求助。社區機構也能在社區觀察並支持這個年齡層的孩童。
另外,第二等級的新個案過去三年逐年減少。去年這類新個案有2011起,比2022年少了56起,也比2021年減少130起。不過,2021年的個案比前一年多出六成以上。
這意味著,在冠病疫情期間,家庭面臨的壓力和衝突增加。這也可以歸功於政府和社區在這段期間加強了宣導工作,提高了人們對家庭暴力和虐待兒童行為的認識。社會及家庭發展部會繼續留意情況,確保孩童在家中的安全,並及早為受影響家庭提供支援。
整體而言,第二等級新個案的發生率偏低,每1000名孩童當中,有少過三個會遭遇這種情況。去年這類個案以女童居多,而且大部分是0到6歲的嬰兒與孩童。最常見的是身體上的虐待行為,其次是性虐待、心理和精神虐待以及被忽略。
飛躍家庭服務中心主任兼資深社工陳敦琳指出,如果孩童在心理和精神上受到虐待,比較難以察覺,而無論是哪種虐待方式,都可能為孩子帶來深遠的負面影響。
「如果有言語上的傷害,他們可能會感到恐懼,不想回家,可能會跟老師和同學講某人對他們說了什麼感到害怕。有些家長也可能精神狀態不好,會跟孩子講如果你做了什麼不對的事情,我就會自殺或者傷害自己。對孩子說,他們的世界觀會受到影響,也會在他們長大後,影響他們跟朋友,甚至伴侶的關係。」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政務部長孫雪玲指出,他們發布家暴趨勢報告,是為了更好地監測當局同社區夥伴為解決家庭暴力問題所做出的努力。她也談到未來的計劃。
「我們接下來幾年會探討是否需要有新的法令來防止家暴。家暴可能涉及一些親密伴侶的家暴行為,也會涉及到弱勢群體,所以我們會在這方面做更多的努力,希望在新的在法律的框架下,保護這些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