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烈日下工作,可說是新加坡送餐員的日常。(聯合早報)
作者 許耀泉
新加坡天氣是出了名的悶熱,碰上艷陽高照的大熱天,誰都想開著冷氣窩在家裡,餓了就拿起手機打開點餐應用程式,叫點吃的祭祭五臟廟。
但可以這樣做的還是幸福的一群,在外奔波的送餐員可就沒有這個餘裕了。
必須頂著日曬雨淋,趕在限定的時間內將食物完好無缺地送到,一旦稍有延遲或遺漏,除了要遭顧客投訴,獎勵金恐怕還要打水漂。這些都是行規,送餐員一般都能接受。
但在氣溫隨著全球暖化逐漸升高,送餐收入日漸微薄的情況下,說送餐工作可能會成為「高危」行業就未必是誇張了。
「在尖峰時刻只能堅持」
新加坡氣象局預測,今年10月份的首兩個星期除了多個下午會有雷陣雨,其中有幾天的最高氣溫還會稍高於34度。
多數接受《海峽時報》訪問的送餐員也認為,新加坡天氣最近越來越炎熱,一些也因此調整工作時間,避開天氣最熱的下午時分。

送餐員趁著間隙,喝水補充水分。(海峽時報)
其中,25歲的扎夫(人名譯音)表示,送餐員一般都想儘量完成更多訂單,賺取平台的獎勵金。
「在心理上,我們在尖峰時刻只能堅持。」
由於平台會在晚餐時間和下雨天採取動態定價(surge pricing),他在這兩個時段賺得也最多。
問題是,大熱天可沒有動態定價。
此外,送餐費日益減少、送餐平台之間的競爭、以及糧食價格上漲造成人們減少通過送餐平台點餐,都意味著送餐員必須延長工作時間,才能賺取同樣的收入。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社會研究室主管兼首席研究員馬修博士告訴《海峽時報》,工時更長,意味著送餐員更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里,發生交通意外的風險也因此提高。
學者:送餐員收入是關鍵
在戶外工作的工人當然不止送餐員,還包括建築工人、碼頭工人和保安人員等。
為了更好地保護這群員工,新加坡人力部今年9月更新了相關框架,確保戶外工作者在不同氣溫下得到充分保護,並允許僱主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和實施這些措施。

在工地里日曬雨淋的建築工人。(聯合早報)
據《聯合早報》報道,在這項新措施下,僱主須每小時監測暑熱壓力指數(Wet Bulb Globe Temperature)變化,該指數一旦達到33攝氏度或以上,所有進行大量體力工作的工人,每小時必須在蔭涼處休息至少15分鐘,或者根據暑熱壓力指數延長休息時間。
但送餐員除了流動性高,難以在固定的地點避暑,收入還按訂單計算,他們因此一心一意儘量完成更多訂單,無形中提高中暑的風險。
45歲的羅傑就向《海峽時報》直言,他最不喜歡停下腳步。
「我一停下來,就會累癱。只要不斷接到訂單,就會忘記疲勞。」
這表示,當局的防暑措施立意雖好,對於想追求更高收入的送餐員也可能鞭長莫及。
國大醫學院人體御熱研究中心主任李家煒副教授認為,要確保送餐員遵守休息、補充水分等建議,首先就必須保障他們的收入。
「我們可能需要與僱主和客戶合作,應付由此產生的額外成本,或做出相應的補償。」
值得注意的是,馬修在2022年主導的一項研究發現,四分之一的送餐員每個月收入少於1000新元,收入介於1000至1999元的送餐員則占約三分之一。

學者認為,送餐員可能會為了賺取更多收入而忽視業者關於休息和防暑的建議。(海峽時報)
新加坡三大送餐平台Grab、Deliveroo和foodpanda回復《海峽時報》詢問時都表示,了解高溫天氣對送餐員的健康與安全所構成的風險,並通過應用程式或聊天群組分享防暑須知,但選擇不強制送餐員的休息時間,而是讓他們自行決定。
這三家公司也為送餐員提供輕量的防紫外線制服,以及設立提供飲食的休息區。
但接受《海峽時報》訪問的送餐員卻幾乎一致認為,送餐平台業者在熱風險(heat risk)這方面給予他們的支持和教育,仍不足夠。其中一人甚至說:
「我們真的只能聽天由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