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种办法是,政府把改“发钱为发米”,现在新加坡政府给每个公民发600元新币,只要一半300元钱改为发米,由政府统一采购,职工总社等部门来执行,发给每一个公民,这样对粮食问题,就不需要限购,也不会出现抢购了。
如果全世界的粮食都出现了 “供不应求”的现象,政府还可以考虑“发放票证”来计划供应,当然,这种可能性是极小的,因为现在粮食问题主要是流通领域不畅。
在财政上,新加坡政府有能力干预粮食价格,补贴企业和补贴个人,改发钱为发米等等,只是补贴的方式不同,并不增加补贴金额。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是效率比较高,二是有利于稳定人心。
公交按下“暂停键”
从15日开始,新加坡的大部分公共运输停运,其实在一周前,新加坡政府号召大家“禁足”不要出门。绝大部分人在家“隔离”后,公交的作用已经不大了,有的虽然还在运行,但是乘客已经很少了,有时整个车厢里只有几个乘客,甚至出现空车运行的状况,已经没有运行的必要了。
公交只为了极少数人的需求来保持运行也是一种浪费。公交按下“暂停键”,既是防控疫情的需要,也是经济节约的考量。由于发生乘坐公共运输工具被感染的现象极少,公交“暂停”,主要还是经济上的考量。

当然,对计程车要允许经营,作为城市公交的补充。虽然人们的出行需求大量减少,毕竟一些人还需要出行,有些人还需要坚守工作岗位的,在公交停运后,计程车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对坚持上班的人,单位可以给这些人发放交通补贴。私家车也应该允许出行,因为私家车的出行,不可能造成病毒的扩散和传播,没有必要禁止。
消除恐慌心理应从“头”来
“飞沫”是病毒传染的主要方式,其次是接触性传染,粪口传播等方式。目前所说的气溶胶传染证据不足,可能只是个案。
所有的病人,不论查清查不清来源,都是经过以上几个途径传染上的。 由于被感染者的病毒“来源不明”,所以造成人心惶惶。在网上看到,爷爷也不敢见孙子了。日前,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说:“已经3星期没看到孙子,未来4星期也没有计划见面”。

这大可不必,如果吴作栋家中没有上面说的“必须检测”的几种人,也没有接触过以上的几种人,吴作栋家中的人就都是“安全”的,无论怎么亲密,他们之间在什么地方接触多长时间,都没有问题。
近日,新加坡还密集处罚了一大批“违规”的人,如有人长时间在外面逗留;有人在食阁里吃饭等等。如宏茂桥和勿洛北分别有两名大叔在小贩中心一带逗留,执法人员劝他们离开,而他们拒不配合,结果被直接罚款300新。

一名在必要服务公司工作的工作准证持有者,先是本月9日下班后用餐,又逗留到直到隔天才回家。三番五次地违反阻断措施最终被吊销准证,永远不能再回新加坡工作。
在本月10日到12日之间,执法人员也向违反阻断措施的另外39名工作准证持有者发出罚单。
14日,新加坡政府又出台一项法规:大家都要戴口罩,不戴口罩罚款300新。也引起人们的热议,因为前不久政府提倡;无病可以不戴口罩,只要求有病的人戴口罩。

因为口罩只是个人的防护措施, 法规一般是在个人影响了社会安全的情况下才能处罚人的,没有影响他人的情况不宜处罚。新加坡曾经有一项法律:自杀违法在实践中行不通,因为自杀不影响社会和他人的安全,现在取消了。
疫情发展到现在,要求大家都戴口罩是必须的,但是“对不戴口罩就罚款”就太简单粗暴了,要相信大家都会珍惜自己的生命,当时政府不叫大家戴口罩时,很多人都自觉戴口罩,现在就是政府不说,大家也会戴口罩的。
因为政府曾经要求“有病的人戴口罩”, 考虑政策的连续性,这项政策宜改为“发现有病毒者不戴口罩罚款300新”较为合理。

对不戴口罩者,首先进行病毒检测,对无病毒者警告;对有病毒者罚款、需要治疗的治疗。因为有病毒者不戴口罩,就会影响他人的安全,罚款就有理有据,被罚者也口服心服。
防控疫情的重点是“病毒”,防控疫情的难点是不知道“病毒”在哪里?对无病毒的人来说,不需设防;对有病毒的人来说,防不胜防。因此对无病毒的人政策宜松;对有病毒的人政策宜紧。分清有无病毒的人是整个防控的关键!

我们已经知道了,有可能携带病毒的人群,主要是前面说的几种人和传播的主要方式;难点是检测和治疗的能力一时间内还跟不上,但是大方向是对的。现在是新加坡防控疫情最“紧张”的时候,要求百姓不恐慌,首先领导要不恐慌。
武汉的“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新加坡的“冬天”也会过去的,春天一定会来到的。
作者:田柏强,原中国安徽工人日报高级记者,现旅居新加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