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種辦法是,政府把改「發錢為發米」,現在新加坡政府給每個公民發600元新幣,只要一半300元錢改為發米,由政府統一採購,職工總社等部門來執行,發給每一個公民,這樣對糧食問題,就不需要限購,也不會出現搶購了。
如果全世界的糧食都出現了 「供不應求」的現象,政府還可以考慮「發放票證」來計劃供應,當然,這種可能性是極小的,因為現在糧食問題主要是流通領域不暢。
在財政上,新加坡政府有能力干預糧食價格,補貼企業和補貼個人,改發錢為發米等等,只是補貼的方式不同,並不增加補貼金額。這樣做的好處是一是效率比較高,二是有利於穩定人心。
公交按下「暫停鍵」
從15日開始,新加坡的大部分公共運輸停運,其實在一周前,新加坡政府號召大家「禁足」不要出門。絕大部分人在家「隔離」後,公交的作用已經不大了,有的雖然還在運行,但是乘客已經很少了,有時整個車廂里只有幾個乘客,甚至出現空車運行的狀況,已經沒有運行的必要了。
公交只為了極少數人的需求來保持運行也是一種浪費。公交按下「暫停鍵」,既是防控疫情的需要,也是經濟節約的考量。由於發生乘坐公共運輸工具被感染的現象極少,公交「暫停」,主要還是經濟上的考量。

當然,對計程車要允許經營,作為城市公交的補充。雖然人們的出行需求大量減少,畢竟一些人還需要出行,有些人還需要堅守工作崗位的,在公交停運後,計程車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對堅持上班的人,單位可以給這些人發放交通補貼。私家車也應該允許出行,因為私家車的出行,不可能造成病毒的擴散和傳播,沒有必要禁止。
消除恐慌心理應從「頭」來
「飛沫」是病毒傳染的主要方式,其次是接觸性傳染,糞口傳播等方式。目前所說的氣溶膠傳染證據不足,可能只是個案。
所有的病人,不論查清查不清來源,都是經過以上幾個途徑傳染上的。 由於被感染者的病毒「來源不明」,所以造成人心惶惶。在網上看到,爺爺也不敢見孫子了。日前,新加坡前總理吳作棟說:「已經3星期沒看到孫子,未來4星期也沒有計劃見面」。

這大可不必,如果吳作棟家中沒有上面說的「必須檢測」的幾種人,也沒有接觸過以上的幾種人,吳作棟家中的人就都是「安全」的,無論怎麼親密,他們之間在什麼地方接觸多長時間,都沒有問題。
近日,新加坡還密集處罰了一大批「違規」的人,如有人長時間在外面逗留;有人在食閣里吃飯等等。如宏茂橋和勿洛北分別有兩名大叔在小販中心一帶逗留,執法人員勸他們離開,而他們拒不配合,結果被直接罰款300新。

一名在必要服務公司工作的工作準證持有者,先是本月9日下班後用餐,又逗留到直到隔天才回家。三番五次地違反阻斷措施最終被吊銷准證,永遠不能再回新加坡工作。
在本月10日到12日之間,執法人員也向違反阻斷措施的另外39名工作準證持有者發出罰單。
14日,新加坡政府又出台一項法規:大家都要戴口罩,不戴口罩罰款300新。也引起人們的熱議,因為前不久政府提倡;無病可以不戴口罩,只要求有病的人戴口罩。

因為口罩只是個人的防護措施, 法規一般是在個人影響了社會安全的情況下才能處罰人的,沒有影響他人的情況不宜處罰。新加坡曾經有一項法律:自殺違法在實踐中行不通,因為自殺不影響社會和他人的安全,現在取消了。
疫情發展到現在,要求大家都戴口罩是必須的,但是「對不戴口罩就罰款」就太簡單粗暴了,要相信大家都會珍惜自己的生命,當時政府不叫大家戴口罩時,很多人都自覺戴口罩,現在就是政府不說,大家也會戴口罩的。
因為政府曾經要求「有病的人戴口罩」, 考慮政策的連續性,這項政策宜改為「發現有病毒者不戴口罩罰款300新」較為合理。

對不戴口罩者,首先進行病毒檢測,對無病毒者警告;對有病毒者罰款、需要治療的治療。因為有病毒者不戴口罩,就會影響他人的安全,罰款就有理有據,被罰者也口服心服。
防控疫情的重點是「病毒」,防控疫情的難點是不知道「病毒」在哪裡?對無病毒的人來說,不需設防;對有病毒的人來說,防不勝防。因此對無病毒的人政策宜松;對有病毒的人政策宜緊。分清有無病毒的人是整個防控的關鍵!

我們已經知道了,有可能攜帶病毒的人群,主要是前面說的幾種人和傳播的主要方式;難點是檢測和治療的能力一時間內還跟不上,但是大方向是對的。現在是新加坡防控疫情最「緊張」的時候,要求百姓不恐慌,首先領導要不恐慌。
武漢的「冬天」過去了,春天來了;新加坡的「冬天」也會過去的,春天一定會來到的。
作者:田柏強,原中國安徽工人日報高級記者,現旅居新加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