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指导我年轻的时候,也净想着好事会砸到自己头上,后来新闻看多了,就改买双色球了。
05
1990年,还在上海当一把手的朱相,与三十多岁的香港仲量行董事梁振英第二次碰面,讨论房地产行业的种种问题。当时已年过六旬的朱书记虚心请教:“梁先生有什么建议和想法?”
梁振英建议到:上海不能期望在短期内解决住房问题,现在一般的家庭无力买房,新加坡实行一种“公积金”的做法,帮助市民提高购房能力。[3]
后来做到港村特首的梁振英当时不知道,他这番话会有着多么大的影响力。一年后,上海为助推国家、集体、个人三结合筹资建房机制,开始执行公积金制度。
公积金推行期间,困难颇多。据国务院房改办主任陈学斌回忆:在寻找银行合作时,工商银行嫌公积金钱太少,不愿意干,又找到建设银行,时任王行长欣然欢迎,鼎力支持。
1992年,世界银行高级经济专家来华考察时放言,中国现行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具有很大风险性,这种决策是有很大偏差的。已经上调中央的朱相对此批示:危言耸听。
1996年,朱相又作出批示:公积金制度的重大意义不容置疑,而且已经植根中国。
英国友人肯定想不到,英资本主义政府为逃避对新加坡公务员的养老责任而设立公积金制度,竟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数十亿人居住的保障。
公积金制度当然是极好的,但它只是住房体系的一部分,需要配合给力的保障房供给制度,低价征地,廉价售房,“高存低贷”,才能惠及中低收入人群,缺一不可。
但“低存低贷”的公积金制度和飙涨的房价搭在一起,就会出现高收入家庭利用率高,低收入家庭利用率低的现象,最后反而变成穷人在补贴富人。
比如楚团长最近就经常抱怨,每个月缴不少公积金,享受1.5%的利息,却因为户口问题买不了房,取又取不出来,看到别人用公积金贷款总是不忿。对此戴老板批评道:
助人是种乐趣,年轻人还是要多提高姿势水平。
06
1987年12月1日,深圳市顶着压力,在深圳会堂公开拍卖编号H409—4地块的50年使用权。这个地块紧靠风景秀丽的深圳水库,共8588平方米,拍卖底价200万元。
44家企业参与竞拍。经过17分钟角逐,一枚通体枣红色,31厘米槌长的拍卖槌,落在2.95公斤重的槌板上,发出了世纪之响声。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公司以525万元获标。
当时深圳找遍了全市,也没有找到像样的拍卖槌。于是,香港测量师学会派人前往英国一家百年历史的木匠行,定做了这枚樟木卖槌,赠送给了深圳市。
英国槌子一锤定名,拍出了中国第一宗土地使用权,也拍开了中国引入香港土地出让制度的大门。
1988年,《宪法》修改,土地所有权依然由国家控制,但允许使用权有偿转让。5年后,土地招拍挂制度正式确认。又过了一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分家,土地财政留给了地方政府。
巴菲特说,判断一家公司的优劣,我只看它是否有定价权。毫无疑问,卖地正好属于这种:市区内土地无偿拥有,农村集体土地可强制低价征收,土地垄断显而易见。
1987年深圳三块土地拍收了2336.88万元,等于前两年全部的土地费用收入。而到了2017年,土地出让金及房地产相关税收占到了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50%以上。
香港的楼花预售制、分期付款制也都在大陆普及开来,使得商品房从一出生就成为了自带杠杆大棒的金融武士,而土地财政和货币超发更是打开了其任督二脉,从此横行江湖。
2005年,时任国土资源部司长廖永林在座谈会上指出,现在的房地产市场上出现的种种问题,都跟预售有关,应该完全取消商品房预售。
市场一片哗然,住建部赶紧官宣:没这回事儿。3年后,又逢全球金融危机,房地产力挽经济狂澜,再没谁提这茬。自此,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涨价都已启程。
一位以前经常上春晚的湖南籍女歌唱家,在某一年的庆祝香港回归xx周年文艺晚会上,引吭高歌唱道: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07
1973年,徐克、许鞍华等人一起拍摄了部电视剧《狮子山下》。这部电视剧一拍就是二十多年,长视角、小细节真实记录了香港社会的风云突变,讲述著底层人物不服输敢拼搏的精神。
著名词人黄霑在1979年填写了《狮子山下》同名曲,“理想一起去追,同舟人誓相随,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成为香港精神的总结语。
甚至于2002年,朱相在特区的欢迎晚宴上,为了鼓励陷入经济低迷的香港,特别念了一遍《狮子山下》的歌词,让在场的香港同胞深受感动。
2015年,香港幸福药业拍了一系列《狮子山精神》的广告,结尾一句话变成了:“我们这代呢,有梦想,无希望。”黑白的镜头里站着一群抬头仰望天空的迷茫青年。
讽刺的是,2018年香港政府推出“明日大屿”计划,准备填海1700公顷,建设26-40万套单位,缓解住房紧张。而18至29岁的香港年轻人,反对比例高达47%,赞成的只有29%。
10月5日,董建华执掌的团结香港基金,拍了部呼吁填海造地造福港人的宣传片《让下一代看见》。“民间特首”刘德华为宣传片做了旁白,他在里面深情地讲道:
“我们见过一个朝气蓬勃的香港,我们也见过一个停滞不前的香港,你想下一代,见到一个什么样的香港?”
香港市民想见到一个什么样的香港,我不太清楚,但房价下跌的香港是肯定不想见到的。跟当年的“八万五”计划一样,刘德华被骂成狗,连特首都忍不住出来打抱不平。
在英国殖民时期,香港填出了葵涌、荃湾、观塘、沙田、屯门、东涌等新市镇,仅1985-2000年就填海3000公顷,结果到了2000~2015年,填海面积反而下降了80%。
此次重启填海计划,有骂破坏环保的,有骂浪费金钱的,有骂影响风景的,有骂好大喜功的,就是没有骂拖累房价的。但大家心里的那盘小九九,其实并不难猜。
河海易填,欲壑难填。
董指导联系了全球董氏联合会主席,请他给董建华带封信:冇楼冇白撞,冇楼冇高潮,买不起房子的人,房事都没有,哪里会有下一代?
但香港面临的问题,不止香港独有。在一场模仿游戏中,前车之鉴,既给了我们充分警示,也给了我们调整时间,希望一切都不要太晚。
参考资料:
[1]. 李光耀:新加坡的硬道理,韩福光等,2015
[2]. 香港地产业百年,冯邦彦,2007
[3]. 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2013
[4]. 香港经济发展的历程、困境与转型,孙军,2016
[5]. 新加坡住房制度启示录,恒大研究院,2018
[6]. 霍英东全传,冷夏,2006
[7]. 90年代中期住房制度改革回顾,陈学斌,2010
- END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本公众号转载此图文仅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有侵权或违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刻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