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节长假第一天,武吉知马铁道今天人山人海、人来人往、项背相望、人头攒动!



(图源:Lu Jia Xiang)
我家外面不远处有座铁道桁架桥,是网红打卡胜地。
免费的。

(武吉知马桁架桥。图源:John Ong脸书)

(武吉知马桁架桥。图源:新加坡眼)
当然,还有这个破旧火车站,也是免费网红打卡胜地。

(武吉知马老火车站。图源:新加坡眼)
每天清晨和傍晚,到这里拍照的人不少。周末和节假日尤其多。
贯通南北 连接新马
这两处地点,是原来的新马铁道的一部分。

它原本是新加坡境内的唯一铁道,长24公里,一头是丹戎巴葛火车站,另一头是新马边境的兀兰。越过兀兰,越过柔佛海峡,便是马来半岛。
铁道在2011年停用之后,新加坡政府逐步把它改造为绿野走廊。
武吉知马桁架桥和武吉知马老火车站位于中部路段。同处中段路段的还有武吉知马上段桁架桥。

(武吉知马上段桁架桥。图源:新加坡眼)
中部路段长四公里左右,在前两年进行维修、翻新、重建。

一直到前几天重新开放之前,武吉知马桁架桥往北的路段是关闭的,只有往南路段可以进入。
今年春节时,有社区志愿者用回收物品把武吉知马桁架桥装饰出了喜庆的气氛。

图源:Lee Ai Hoon Joyce 脸书

食油塑料桶。图源:沈颖脸书

塑料袋。图源:沈颖脸书
很快的,这两个网红胜地可能会更网红了。
因为,这段铁路走廊原本的施工部分前几天重新开放了。
本区国会议员和部长已去打了一遍卡。

3月22日,国会议员黄伟中、高级政务部长沈颖、国会议员迪舒沙、政务部长刘燕玲到铁道走廊见证中部路段重开(图源:沈颖脸书)
就一段废弃铁道 凭啥就网红了?
我想,此地之所以成网红胜地,当然它的道理。
因为,它既有绿野的轻盈,也有历史的厚重。
也因为,它既有天然去雕饰的景致,也有人工保安全的设施。
此地实在是集休闲、健身、历史三类活动于一地的好去处。
我习惯在送了孩子上学之后晨跑。
这天,我去跑了铁道走廊中部路段。

从这道栅栏跑进去,路的左边是建筑工地,这条路只通工程车和管理人员车辆,社会车辆不允许进入。大概100米,就可以走上引向武吉知马桁架桥的步行匝道。

从路口走到这里,右边出现红色步道。在这块牌这边调个头,顺着红色步道走,大概100米就到武吉知马桁架桥了。

由于不是周末,不是节假日,而且天色尚早,桁架桥上人并不多。

当年这一带是这样的:

这是1957年英国皇家空军拍摄的航空照片(图源:新加坡档案馆)。除了照片正中的这座桥,似乎很难把今天这里的模样跟这张历史照片联系起来。这座桁架桥好像是唯一的参照物。
从桥的南端,我开始向北慢跑。

远处见到伫立著电信塔的就是武吉知马山。“武吉”“知马”原文是马来语,“武吉”是山,“知马”是锡,早年这里有锡矿和花岗岩矿,至今这里还有三个花岗岩矿湖。
从桥的北端回头望,是这样的:

继续往前跑。
一些便民的新设施

这是典型的铁道标志牌,从这里到兀兰有13.3公里。这时天开始亮了,照片左上角微微见到朝霞。

在一些公众进出“铁道走廊”的路段,当局把地面做了处理,利于排水。(图源:市区重建局)

有些则加设了坡道和匝道,方便腿脚不便和乘坐轮椅的人士使用。(图源:市区重建局)
生机勃勃 绿意盎然

但,为了维持原貌,绝大部分路段是原始路段,只移除了铁轨,没有其他特别处理。

当年,这铁道就是这样寂寞地穿过热带丛林,从新马边境一路伸进市中心。现如今,铁轨已拆,但路还在。(图源:市区重建局)

那天夜里下了雨,第二天有些路段是泥泞的。非常滑。

这是海希德桥(Hindhede Bridge)的路段,还保留了当年的铁轨,让人睹物缅怀。

(海希德桥,Hindhede Bridge)

沿路还有天然小溪。
运气好的话,可以在小溪发现小青蛙和淡水小螃蟹。
大清早在这里晨运,感觉清幽,谧静。其他晨跑者、健步者、骑行者不时交会而过。有时听他们聊天,从口音判断,不少是中国移民或侨民。

为了照顾当地的夜行动物,铁道走廊尽可能维持自然光,尽少使用人造光源。出现在照片中间的这根桩除了指示里程,也可以起到在黑暗中反光引路的作用。

晨光中,慢跑在静谧的铁道走廊,似乎时光倒流七八十年,或许我的前世是操纵着火车的驾驶员,或许我是车上某个机工,更或许我是道边的一棵老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