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黄循财(Lawrence Wong)于周二(2月14日)发表了2023年政府财政预算案声明(Budget 2023 Speech)。根据他的表述,雇主在初步阶段将有权自主决定是否为员工提供额外两周的假期。此外,如果雇主提供陪产假,政府将提供补贴。
新加坡《2023年财政预算案》(Budget 2023)提出了一系列旨在为新生儿父母提供帮助的补贴政策,其中包括婴儿花红现金奖励(Baby Bonus Cash Gift)和儿童培养户头津贴(Child Development Account grants)。虽然专业分析人士认为这些措施不太可能促使新加坡夫妇积极备孕,但至少它们会使本来就想要生孩子的夫妇更加坚定决心。
新加坡延长陪产假虽然是朝着正确方向迈进的一大步,但它应该推出更加强有力的措施。

陪产假政策的“简历”
在新加坡的职场生涯长达10年
自2013年新加坡引入陪产假以来,父亲们对陪产假就一直热情高涨。2017年,父亲可享有的陪产假从原本的一周增至两周。根据去年的数据显示,新加坡有超过半数的新生儿父亲休了陪产假,而十年前这一比例仅有25%,这一数据已增长至两倍以上。
《婚姻与家庭杂志》(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2022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新加坡推行陪产假政策益处颇多。由杨李唯君教授(Jean Yeung)带领的研究团队收集了来自2662个家庭的数据,研究发现,延长陪产假不仅能增进父亲跟孩子之间的联系、显著减少家庭冲突、提高婚姻满意度,还有助于提高孩子在幼儿期的社会情感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新生儿父亲只休一周陪产假的家庭中,情况则不太理想。研究结果显示这样的家庭出现父母关系不融洽的可能性更高。因此,延长陪产假的意义在于能够更好地促进家庭和谐,有助于父母之间更好地合作照顾新生儿。

考虑到积极结果大多基于稳固的伴侣关系,我们有理由相信,四周陪产假能够产生额外的益处。
首先,为期四周的陪产假为母亲提供了安全感,让她们相信至少丈夫会陪她们一起度过分娩后最艰难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母亲很容易患上产后抑郁症。
延长陪产假也意味着父亲许下承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将优先考虑家庭而不是工作,这也为父母双方建立了信心,即如果有需要,父亲可以承担更重的照顾责任。
陪产假政策的“愿望”
强制性实施刻不容缓
黄部长表示,政府打算在“适当的时机”强制实施四周陪产假政策。强制推行陪产假政策宜早不宜晚。
经过十年的实践,新加坡政府提供的财政支持已经可以抵消雇主额外的支出,以推广陪产假政策。一些跨国企业已经开始提供长达四个月的陪产假,与新加坡母亲享有的带薪产假时长相同,这为新加坡家庭提供了更多的照顾新生儿的选择。目前,新加坡母亲享有16周的带薪产假。

显而易见,至少对这些企业而言,提供额外福利的举措是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战略之一,然而这并不代表他们会放弃对金钱的追求。
陪产假的“诉求”
公平对待它跟产假之间的待遇
尽管延长陪产假的目的是鼓励父亲参与育儿,但即使母乳喂养等生理限制不再存在,育儿时间的长短差异仍然使得母亲扮演着主要照顾者的角色。
人们已经认识到,如果男性不分担家务,女性可能会不愿意生育。毕竟,在一天繁重的工作之后,还要在家里开始“第二班”工作,确实令人望而却步。
韩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已经或正着手实施长度可观的陪产假计划,旨在提高总生育率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韩国正在尝试通过立法将带薪陪产假延长至18个月,并缩短负责育儿的父母工作时长。与此同时,日本新生儿的父亲已经享有12个月的带薪假期。
新加坡政府应考虑进一步缩小甚至消除陪产假和产假之间的时长差距。这不仅鼓励父亲积极参与育儿工作,同时还强调夫妇平等共担养育子女责任这一理念。其中可能推行的措施是从孩子父母共享的假期中延长父亲可享受的陪产假天数。
陪产假政策的“公敌”
抵制职场性别差异文化
但是,如果父亲不能理直气壮地休陪产假,那么政府要做的不只是延长陪产假的天数。
然而,处在当前国际现实环境下,即使陪产假天数可观,但由于工作场合带来的微妙压力,男性对于休陪产假一事犹豫不决,这导致陪产假政策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职场环境中,通常存在这样的期望:男性应当优先考虑工作,而女性则应扮演“贤内助”的角色,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
对于小规模企业来说,面对黄部长在声明中提到的现有的经济形势、人力和运营方面的挑战,他们可能会希望拥有更多时间去做出调整。

然而,就像一些雇主只有在新冠疫情迫使他们改变工作方式时才接受工作场所转型一样,让他们明确四周陪产假将在短期内被强制执行可能会加速职场文化的变革。
延长陪产假的规定应该向企业传达这样的一个信号,表明这就是今后的新常态:当代父亲和母亲一样,希望在精心照料孩子同时仍能为公司创造价值。
构建一个“齐心为了家”(Made for Families)的新加坡,并建立稳定的社会结构,需要每个人共同参与,包括雇主。
马修博士(Mathew Mathews )是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新加坡政策研究所社会研究室(IPS Social La)b主管兼首席研究员。
Melvin Tay是IPS Social Lab的研究助理。两位作者都已为人父。
本文于2023年2月16日首次发表于亚洲新闻台(Channel NewsAsia,CNA)
文章来源:本文首发于亚洲新闻台(Channel NewsAsia,CNA),2023年2月16日,星期四
作者:Mathew Mathews & Melvin Tay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内容来自于作者,不代表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官方机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