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部長黃循財(Lawrence Wong)於周二(2月14日)發表了2023年政府財政預算案聲明(Budget 2023 Speech)。根據他的表述,僱主在初步階段將有權自主決定是否為員工提供額外兩周的假期。此外,如果僱主提供陪產假,政府將提供補貼。
新加坡《2023年財政預算案》(Budget 2023)提出了一系列旨在為新生兒父母提供幫助的補貼政策,其中包括嬰兒花紅現金獎勵(Baby Bonus Cash Gift)和兒童培養戶頭津貼(Child Development Account grants)。雖然專業分析人士認為這些措施不太可能促使新加坡夫婦積極備孕,但至少它們會使本來就想要生孩子的夫婦更加堅定決心。
新加坡延長陪產假雖然是朝著正確方向邁進的一大步,但它應該推出更加強有力的措施。

陪產假政策的「簡歷」
在新加坡的職場生涯長達10年
自2013年新加坡引入陪產假以來,父親們對陪產假就一直熱情高漲。2017年,父親可享有的陪產假從原本的一周增至兩周。根據去年的數據顯示,新加坡有超過半數的新生兒父親休了陪產假,而十年前這一比例僅有25%,這一數據已增長至兩倍以上。
《婚姻與家庭雜誌》(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2022年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在新加坡推行陪產假政策益處頗多。由楊李唯君教授(Jean Yeung)帶領的研究團隊收集了來自2662個家庭的數據,研究發現,延長陪產假不僅能增進父親跟孩子之間的聯繫、顯著減少家庭衝突、提高婚姻滿意度,還有助於提高孩子在幼兒期的社會情感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新生兒父親只休一周陪產假的家庭中,情況則不太理想。研究結果顯示這樣的家庭出現父母關係不融洽的可能性更高。因此,延長陪產假的意義在於能夠更好地促進家庭和諧,有助於父母之間更好地合作照顧新生兒。

考慮到積極結果大多基於穩固的伴侶關係,我們有理由相信,四周陪產假能夠產生額外的益處。
首先,為期四周的陪產假為母親提供了安全感,讓她們相信至少丈夫會陪她們一起度過分娩後最艱難的時期。這一時期的母親很容易患上產後抑鬱症。
延長陪產假也意味著父親許下承諾,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們將優先考慮家庭而不是工作,這也為父母雙方建立了信心,即如果有需要,父親可以承擔更重的照顧責任。
陪產假政策的「願望」
強制性實施刻不容緩
黃部長表示,政府打算在「適當的時機」強制實施四周陪產假政策。強制推行陪產假政策宜早不宜晚。
經過十年的實踐,新加坡政府提供的財政支持已經可以抵消僱主額外的支出,以推廣陪產假政策。一些跨國企業已經開始提供長達四個月的陪產假,與新加坡母親享有的帶薪產假時長相同,這為新加坡家庭提供了更多的照顧新生兒的選擇。目前,新加坡母親享有16周的帶薪產假。

顯而易見,至少對這些企業而言,提供額外福利的舉措是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戰略之一,然而這並不代表他們會放棄對金錢的追求。
陪產假的「訴求」
公平對待它跟產假之間的待遇
儘管延長陪產假的目的是鼓勵父親參與育兒,但即使母乳喂養等生理限制不再存在,育兒時間的長短差異仍然使得母親扮演著主要照顧者的角色。
人們已經認識到,如果男性不分擔家務,女性可能會不願意生育。畢竟,在一天繁重的工作之後,還要在家裡開始「第二班」工作,確實令人望而卻步。
韓國和日本等亞洲國家已經或正著手實施長度可觀的陪產假計劃,旨在提高總生育率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

韓國正在嘗試通過立法將帶薪陪產假延長至18個月,並縮短負責育兒的父母工作時長。與此同時,日本新生兒的父親已經享有12個月的帶薪假期。
新加坡政府應考慮進一步縮小甚至消除陪產假和產假之間的時長差距。這不僅鼓勵父親積極參與育兒工作,同時還強調夫婦平等共擔養育子女責任這一理念。其中可能推行的措施是從孩子父母共享的假期中延長父親可享受的陪產假天數。
陪產假政策的「公敵」
抵制職場性別差異文化
但是,如果父親不能理直氣壯地休陪產假,那麼政府要做的不只是延長陪產假的天數。
然而,處在當前國際現實環境下,即使陪產假天數可觀,但由於工作場合帶來的微妙壓力,男性對於休陪產假一事猶豫不決,這導致陪產假政策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在職場環境中,通常存在這樣的期望:男性應當優先考慮工作,而女性則應扮演「賢內助」的角色,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
對於小規模企業來說,面對黃部長在聲明中提到的現有的經濟形勢、人力和運營方面的挑戰,他們可能會希望擁有更多時間去做出調整。

然而,就像一些僱主只有在新冠疫情迫使他們改變工作方式時才接受工作場所轉型一樣,讓他們明確四周陪產假將在短期內被強制執行可能會加速職場文化的變革。
延長陪產假的規定應該向企業傳達這樣的一個信號,表明這就是今後的新常態:當代父親和母親一樣,希望在精心照料孩子同時仍能為公司創造價值。
構建一個「齊心為了家」(Made for Families)的新加坡,並建立穩定的社會結構,需要每個人共同參與,包括僱主。
馬修博士(Mathew Mathews )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新加坡政策研究所社會研究室(IPS Social La)b主管兼首席研究員。
Melvin Tay是IPS Social Lab的研究助理。兩位作者都已為人父。
本文於2023年2月16日首次發表於亞洲新聞台(Channel NewsAsia,CNA)
文章來源:本文首發於亞洲新聞台(Channel NewsAsia,CNA),2023年2月16日,星期四
作者:Mathew Mathews & Melvin Tay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內容來自於作者,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官方機構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