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sciencedirect | 原研究报告
这个研究结论来自2000多个感染新冠以后,病情中等或轻微的医院患者。
这些人在感染初期没有出现血栓症状。
但是,在四个礼拜以后,每200个病情轻微的患者中,就有1个人出现血栓。
而病情严重程度中等的人,每200人就有5个人出现血栓。
该研究人员也借此提醒广大医生,要注意:
就算是那些感染后没什么症状或者情况不那么严重的患者,也可能有血栓风险。

所以如此的话,到底应该怎么去判断跟相信?
对于已经打完疫苗的人来说,新冠到底危不危险?
一方面,上周六的讲话中我们被告知因为打了疫苗以后,新冠不再是一种危险疾病。
但是另一方面,现在又有研究员跳出来说,非重症有可能也有血栓。
不仅如此,除了感染新冠可能出现的情况各人不一样。
打完疫苗感染新冠后出现长期后遗症的情况,也不一样。

这个月,一个打完疫苗2针满14天的网友KW Liew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康复后经历。
他是9月24日确诊,隔天被专门隔离。
10月2日结束专门隔离后他在家又休息了5天。据他自己所说,在家休息期间还有一些症状:
偶尔流鼻涕,头重头痛,双脚无力,有时候心跳很慢,平躺还有点呼吸困难。

其他网友有的出现了没有嗅觉的情况。

据柳叶刀在9月份的最新一项研究发现: 打完疫苗后确诊、并且出现长期新冠后遗症的可能性,跟没有打过疫苗的人相比要低50%。
在该实验中,打过疫苗的人仅5%有长期新冠后遗症,包括可能有持续数月的症状,如疲劳、认知问题、呼吸急促或心跳加速。
而没打疫苗的人,出现长期后遗症的比例是11.5%。
所以说,打完疫苗后确诊,痊愈以后也是有可能有长期后遗症。
考量标准到底是什么呢?可能就还是那一句:看你体质。
假设新冠真的不可怕 确诊病例数量还需要担心吗?
关于现在新加坡的疫情峰值会达到一天多少例,已经没个准了。
10月的第一个礼拜,抗疫小组颜金勇部长认为,到10月中旬可能会达到一天日增5000例。
而卫生部长王乙康是说,目前新加坡正在抓紧时间提高医疗负荷能力,为可能出现的日增1万例做准备。
抗疫小组组长黄循财则是说:如果你感染了新冠,没什么可尴尬的。因为迟早,我们当中的许多人最终都会感染病毒。
到了上周六的讲话中,李显龙总理也提到,现在需要“大家改变心态”,因为清零策略在新加坡已经不再适用。 我们会花3到6个月进入新常态。
而这段期间,因为毒王德尔塔的传播力非一般变体可比拟,所以新加坡的病例数量只会越来越大。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疑惑:
既然清零不再,坚定共存,迟早很多人都会中新冠,那么我们还有必要去关注每天病例多少个吗? 近期有人发文提出质疑。

本地海峡时报健康专栏作者 Salma Khalik ,发文点出这两个问题:
1)现在用抗原快速检测(ART)做两次以后都阳性,表示患者确诊。不需要再进行核酸检测(PCR)。
而且都不用通知卫生部自己感染了。只要在家反复抗原检测一直到阴性结果,然后自行恢复正常工作生活。 那么这也意味着,这部分人确诊了,但没有被统计进每天的确诊病例。
所以每天确诊的病例多少,这个数据有多准确?

来源:椰子小程序 (除了作者所说情况以外,卫生部承认这两天新加坡病例滑落日增2000例+,也跟周末检测少有关系。)
2)如果确诊者真如官网所宣布那样,高达98%的病例都是轻微症状或没有症状,那现在的病例数字到底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Salma Khalik ,就是提出不然每周公布一次病例的那位。
她早前觉得现在公布每日的激增病例,除了带来恐慌跟压抑感以外,没办法说明新加坡全部的疫情状况。
对于这些困惑,一个苏瑞福卫生公共学院的副教授 Jeremy Lim是这么说的:
每天统计病例多少,对于卫生部进行预测未来几天的医疗卫生系统需求还是很有必要的。

李总理在上周也提到,比如日增5000个新病例,可以粗略预计可能有100人(占2%)会重症。
所以,尽管接下来卫生部报告的每日确诊病例可能不能反应全部感染的人。
但,每天知道病例多少,至少对于生活在本地的人来说,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及时做出相应评估,决定是否外出活动。
不报病例,并不会出现那种想像中眼不见心不烦的局面。
毕竟当前新加坡的疫情局面还在转变,病例多少,也关系到我们做自我检测的频率高低。

来源:Yahoo
在上周六抗疫小组例行会议中,麦锡威副教被问到:
“卫生部是不是还会继续每天公布病例,如果不是,我们改要怎么样了解新加坡疫情?”
他的回答是“目前还是会每天公布,但希望越往后,大家会更专注更重要的事情。”
这个更重要的事情,预计就是本地重症住院、医疗情况了。
很多人都被动接受了每天会有人死亡的事实。
因为新加坡不会在走回头路。
关于共存后是不是仍得关注病例多少这一点,美国首席传染病专家福奇给出了相关回应。
当然,他只是说美国的情况: 美国的日增确诊病例到现在都过高(至少一天5万),所以目前暂时无法恢复正常生活。

咱们可以再来看看新加坡的共存学习对象,丹麦跟挪威。
挪威当局将不再建议不要前往欧洲以外的地区。


所以从这些国家的疫情状况,我们也能初步得出这一点:
生活要最大程度恢复正常,日增病例一定得降。
不是日增1万例,5000例,而是降到大几百例甚至更低。

从这一点来看,新加坡还要走很长一段路。 椰友们认为呢?
